“多謝官家與諸位相公厚愛,臣之所以拒,並非為己,而是為了大宋,為了未來之大宋。”
蘇良的臉色變得認真起來。
“臣之所以拒入中書,理由有三。”
“其一,臣甚特殊,前之未有,後世也可能難有臣這類官員。當然,臣之所指,不是才能,而是臣與官家,與諸位相公的關係。”
“官家中年得子,臣居首功,官家感激臣,皇后感激臣,整個皇室皆感激臣,這使得官家對臣,隆恩甚重,無任何猜忌打壓。”
“臣在官場,雖任臺諫,但與諸多臺諫官不同的是,與兩府三司的相公因共事緣故,關係匪淺,互為知己。”
“官家相信臣,眾相公皆抬舉臣,臣若入中書,無論任副相還是首相,若主持大宋變革事宜,不出一年,臣必成權相。”
“雖說不會功高震主,官家與諸位也不會相信臣會有不軌之舉,但此先例不可開。”
“大宋若出了我這樣一個權勢與皇權齊平,得群臣之心的權相,就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
“後世一旦出現一個心懷不軌的權相,大宋便有覆滅之危機。故而為了大宋的長治久安,為了以後不會有權相誕生,臣拒入中書,以免為後世開此惡例。”
……
“其二,我朝從皇祐年間開始的全面變法與當下欲開啟的創盛世之變法,並不相同。”
“前者求快,欲在根治大宋之疾,而諸多頑疾,不得不治,且要速治,故而什麼手段都可用,我們成功的原因,除了策略正確外,更多的是君明臣賢,上下一心。”
“若無官家變革之決心,若無諸位無數個日夜的辛勞,變法根本不能成。”
“而若創盛世,追求的便不能是快,而是穩,因我們期望的不是一朝之盛世,而是百年甚至千年之盛世。”
“若有此期待,法治禮治必須大於人治。我們前期變法的成功來源於君明臣賢,上下一心,朝堂之內,人才濟濟,但是此種盛況,可遇而不可求。”
“若要成百年、千年之盛世,不能取巧,不能盼著我大宋一直都有明君賢臣治世,而是要建立一套可行之千年的法令規則。日後某一朝,即使我們的皇帝和官員沒有那麼優秀,依然能讓江山社稷健康發展。”
“所以,接下來我們創盛世,不應求快求急,而應不斷髮現問題,找到缺陷。用我,我有大量特權和巧計,可能會掩蓋一些缺陷,但這些缺陷若是用人規避而非法治規則改變,遲早有一日還會出現,故而大宋若要成百年、千年之盛世,依照我目前的性格、身份與方式變革在以後會出問題的。”
……
“其三,當下,整個朝堂都沒有人比我更適合擔任臺諫主官。我任御史中丞,敢罵官家,敢罵諸位相公,其他誰人敢,我任御史中丞,諸位相公齊心合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創造盛世,才是長久之策。”
……
蘇良的三條理由講完,垂拱殿內頓時鴉雀無聲。
眾相公皆無言以對。
蘇良若為己,他們有無數理由反駁,但而今卻是為了大宋之未來。
這還如何反駁?
他們的眼中現在只剩下兩個字:欽佩。
文彥博的眼中可能還多了兩個字:服了。
一時間,殿內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所有人都進入了沉思。
約十息後。
“咳咳……”趙禎的乾咳聲讓眾人都抬起頭來。
“景明所言,甚有道理,入中書之事就先這樣吧,依照常例,為景明加銜即可,日後再厚賞。”
“臣遵命!”眾相公齊齊拱手。
趙禎喝了一口茶,讓眾人都緩了緩,然後說起了第三件事情。
“朕要講的第三件事情便是科舉之事,當下各地州府的舉子們都來到了汴京城,省試與殿試在即。此屆科舉與往常不同,朝廷急缺基層官員,這次定然是要擴招的,但又不能選一批庸才。諸位認為,誰宜知貢舉?”
唰!唰!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