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坐官道,通判守驛館”這十個字便經由商人們嘴,傳向了齊州外的四面八方。
“那日我帶著商隊走在官道上,齊州知州王安石在知我不會路過齊州後,仍為我們準備了茶水,就衝這份對我們商人的尊重,我也要去齊州進次貨!”
“齊州有剪徑徒?我已往返齊州兩次,一個賊人也沒有遇到,並且那位司馬通判拍著胸脯向我保證,在齊州境內若丟失貨物,他定幫其找回,若找不回,府衙將會賠償我的所有損失!其他州府,哪個主官能做到這一點?”
“齊州的綿帛,京東最佳,往昔都是齊州商人們運送,如今省下一大筆運輸費用,足夠年底蓋上幾間新房了。”
“齊州民風彪悍?剪徑者眾?胡說八道,我覺得齊州比青州要好多了,這樣的知州和通判,真是打著燈籠都難找呢!”
……
雖然大宋商人的地位較漢唐有所提高,但士大夫官員從來都是高高在上的,而今王安石和司馬光表現得如此接地氣,自然引得無數百姓熱議。
六月二十日。
蘇良來到齊州的第二十八天。
這一日,“知州坐官道,通判守驛館”的效果突然迸發。
足足有三十多支商隊來到齊州城。
其中帶頭者,還是拒絕王安石的那個賣棗和核桃的老漢。
這位老漢為齊州帶來了數支販賣藥材的商隊。
王安石和司馬光靠著個人魅力將這些人引入齊州城,至於能不能將這些人留下,就靠齊州的商品質量和價格了。
這一日。
齊州城主街上甚是喧鬧。
街道兩旁,車馬不斷,過年節時也不過如此。
有些地方甚至自動形成了露天草市。
府衙的差役們全部出動,他們的任務只有一個:解決大街上百姓的一切問題。
因為多勞多得的考績方式,差役們也都甚是興奮,忙得熱火朝天。
此時的王安石和司馬光,才算是真正體會到了齊州自治的好處。
二人也逐漸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變法。
變法,必須要不走尋常路。
二人若不是放下臉面,恐怕要形成今日這個局面,至少要熬二三百個日夜。
蘇良與張茂則緩步走在大街上,觀察著周圍的車馬川流不息。
張茂則開口道:“知州坐官道,通判守驛館,真是開我朝先例,確實是招攬商客的好辦法。不過,朝堂的那群相公估計不會喜歡。”
“蘇御史,你最好今晚就寫奏疏向官家解釋一番,不然官家先入為主,聽了那些人的理由,毀掉這番好局面,就可惜了!”
蘇良認可地點了點頭。
大宋計程車大夫官員,向來講究高雅有節。
但如今,一州知州與通判為招攬客商,不惜放下身段,這在那些老頑固眼裡,是破壞禮法,是對士大夫官員身份的侮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