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稱高若訥趨炎附勢,迎合當時的首相呂夷簡,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
其中,《四賢一不肖》詩和《與高司諫書》更是傳到了遼國與西夏。
高若訥的名聲徹底被搞臭了。
當時,高若納還是一名臺諫官。
一名諫官被罵成這個樣子,且還流傳到了遼夏,整個大宋朝也是沒誰了。
但高若訥依然認為自己沒有錯,是遭到了一群無良文人的誣陷。
侍御史兼知雜事,是御史臺的二把手,僅次於御史中丞。
趙禎將高若訥安排在御史臺,就像在臺諫官中間插了一根釘子。
蘇良雖不喜。
但從趙禎的角度來講,這確實是個正確的選擇。
以高若訥遏制臺諫擴張的權力,又納臺諫之意令滕宗諒為蘇州知州。
趙禎此舉,頗具聖君的平衡之道。
官員們各自後退一步,也都不願意再爭辯下去了。
朝會至此結束。
……
六月十八日。
五十歲的高若訥回到了汴京城。
其身材瘦高,山羊鬚,國字臉,頭髮花白,但甚有精神。
高若訥是個全才,不僅是進士及第入仕,而且精於天文,兼通醫術。
他的醫術足以與汴京城一些醫館的大夫媲美。
不過,他的脾氣較為暴躁,性格也以固執著稱。
御史臺前。
高若訥望著硃紅色的大門,喃喃道:“老夫為官半生,受盡詆譭誹謗。”
“這一次,官家給了我再次說話的機會,老夫定要重拾名聲,讓天下之人知曉,歐陽修、蔡襄、石介之流不過是徒有虛名的庸俗文人而已,我高若訥,方為為國為民的真御史!”
高若訥算得上御史中丞唐介的前輩。
唐介當即出門親迎,將其帶到了臺院。
御史臺有三院。
分別為臺院、殿院和察院,主官分別是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
其中,侍御史設一個名額,殿中侍御史設兩個名額,監察御史可有四到六個名額。
不過當下的察院,就蘇良一個監察御史外加兩個監察御史裡行。
蘇良對這位新來的侍御史兼知雜事並沒有太多好感,也沒打算招惹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