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兩道炸雷在汴京城的上空炸響。
百姓們對大河決口,感到的是驚詫、同情和無奈。
但對趙禎的《罪己詔》,感到的則是溫暖與感動。
汴京城的書生學子們,哪裡見過如此赤誠的罪己詔,紛紛議論了起來。
“官家仁厚,將河患之罪歸於己身,我等生逢如此明君,實乃萬幸,理應立報國之志!”
“好一句‘災害於民,不若移災於朕身’,歷朝歷代之君王哪有當今官家這派仁德,吾大宋必興矣!”
“天下子民,皆為官家心頭之肉,官家對民如此,我等怎能辜負了官家!”
……
一則《罪己詔》,直接將趙禎的賢君之名揚了起來。
書生們在揚名。
一些百姓則是直接開始行動。
汴京城的一些商人運送著糧食、棉被、各種生活用品,直奔河北。
一些沒有辦法趕赴河北的百姓則是紛紛奔向三司,送錢送物,希望能儘可能幫助那些受災的百姓們。
三司使王堯臣甚是興奮。
本來三司撥款修河已是捉襟見肘,而今又要賑災,他一時間很難籌集到足夠的物資。
而今,汴京城的百姓們徹底解決了他的麻煩。
論有錢,還要數汴京百姓。
有的將成袋的糧食堆在三司門口,有的將成捆的布料擺在門前,還有的直接將拳頭大的銀錠扔到三司院裡……
王堯臣命屬下統計名錄,日後以便感謝。
但很多百姓在紙張上都寫了同一個名字:大宋之民。
齊州、相州、德州、青州等距離六塔河近的一些州府也都紛紛行動起來。
送糧送物,不讓一名流民食不果腹,不讓一名流民無處可住。
毫末之處,盡顯溫暖。
……
令趙禎和朝堂所有官員都沒有想到的是,此事徹底傳開後,百姓們沒有罵趙禎,也沒有罵朝廷失策,全都在想盡辦法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民們。
百姓們的這種善良與熱情,令蘇良都感到不可思議。
但是細細一想,他也就明白了。
原因有二。
其一,因官招商之策,各個州府的百姓都有錢了。
特別是齊州與附近諸州,商貿發展得甚好,商人們感謝朝廷的政策,故而願意幫助朝廷做事。
其二,趙禎的《罪己詔》打動了許多人。
百姓們非常清楚朝廷對他們好還是不好,趙禎一番發自肺腑的罪己詔,讓百姓們看到了朝廷對百姓的真誠,讓他們看到了未來生活的希望。
……
垂拱殿內。
待張茂則為趙禎講罷民間百姓的反應後,他不由得長呼一口氣。
他寫《罪己詔》是因蘇良那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