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皆是一副貴人範兒。
身旁有護衛十餘人,丫鬟七八個,所用器皿皆是自帶的金銀瓷器。
事事都甚是講究。
包子要吃州橋鹿家的、乳酪要吃北斜街張家的、蜜煎要吃王道人家的、毛筆用的是趙文秀筆,墨水用的是潘谷墨……
樊樓掌櫃也算是見多識廣。
對汴京城十七八歲的貴公子可謂如數家珍,但卻從未見過此人。
然而這位冷公子衣著非凡,談吐出眾,且出手亦是不凡。
樊樓自然以貴賓待之。
起初,也只有一小波人知曉這位貴氣十足的冷公子。
但緊接著,這位冷公子做了幾件頗為令百姓心喜的事情。
他贈予瓦子歌伎錢財,令其從良做生意;他見殘疾人乞討,當即放下五貫錢,讓其補貼家用;他見汴河旁的孩子枯瘦如柴,當即給他們賣飯贈衣……
沒多久,冷公子便成為了百姓心中的“仁公子”,並結交了許多讀書人。
冷公子的名聲逐漸擴大。
不久前。
這位冷公子竟然在樊樓大廳高談闊論,品評起了朝堂的官員們。
此行為,一時引得許多人矚目。
冷公子品評百官的話語也漸漸從樊樓中傳出,很多讀書人竟覺得其所言甚佳。
一語道破百官之才。
此品評,透過小報也傳到了各個官衙內。
午時,御史臺內。
蘇良和周元正圍坐在一處茶臺旁喝茶。
這時,監察御史裡行呂誨拿著一張小報大步走了過來。
“二位,可聽說過樊樓冷公子?”
蘇良點了點頭,道:“聽說此人甚是有錢,吃喝住行甚是貴氣,且多行厚於百姓之事,被人稱為仁公子呢!”
“他應該是哪個世家的公子吧,事情做得不錯,只是過於高調了一些。”
周元也聽說了一些訊息。
呂誨笑著說道:“高調?他還有更高調的事情呢!這兩日,他在樊樓內將朝堂高官品評了一遍,膽子可真大啊!”
大宋雖不禁止百姓品評政事。
但一般人絕不敢品評當下朝堂的多位官員。
若惹得誰不喜,想要找他麻煩,甚是簡單。
呂誨拿著小報,道:“我先為你們念一念中書三位相公的。”
“首先是陳相,陳相乃主上臂膀,公正清謹,有良臣風節,實宰相器……”
“吳相的是:剛毅直言,嫉惡如仇,勤勉有恆,然文章略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