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近午時。
趙禎將首相杜衍、副相陳執中、吳育、樞密使賈昌朝、三司使張方平五人召入殿內。
趙禎開門見山地說道:“朕考慮再三,覺得最適合擔當此次正旦使的人選為知諫院包拯!”
“啊?”
五位宰執都傻眼了。
這個結果,實在太出人意料。
他們甚至想到了蘇良,都沒想到會是見誰都板著臉的包拯。
一旁的三司使張方平,更是差點兒沒有笑出聲來。
因為他腦海裡率先出現的畫面是——
遼國國宴上,包拯面無表情地為遼主唸誦賀詞。
而後的酒宴上,遼人讓酒他不喝,遼國歌伎跳舞他不看,甚至包拯在看到遼人有失禮數時,會怒噴遼國臣子。
……
緊接著。
趙禎將蘇良所言的“鄰國無友,善易被欺,大宋不是夏遼的錢袋子”那套道理講給了五人。
杜衍五人,都是縱橫朝堂幾十年的老狐狸了。
這番道理,他們怎能不懂。
他們驚訝的是,官家對遼國的態度向來柔善,而今竟突然變得強硬起來。
杜衍和吳育心中甚喜。
他們心裡還是主張對外強硬一些。
賈昌朝和陳執中則甚是不喜,他們不願再起爭端,只想做一輩子的太平官。
至於三司使張方平。
凡是可能會導致花大錢的事情,他皆不喜。
趙禎說完後,賈昌朝便立即出列。
“官家,臣以為不妥。自澶淵之盟後……”
賈昌朝剛開口,便被趙禎伸手打斷了。
“賈樞相,你忘了慶曆二年的增幣之事嗎?忘了遼國接伴使如何戲弄我國使臣了嗎?朕遣派包拯為正旦使,不是為了引戰,而是要讓我大宋之臣知曉,與遼人交往,無須低頭諂媚,你是彎腰太多,不會直著身子說話了嗎?”
趙禎說到最後放大了聲音,語氣中明顯帶著幾分不悅。
這讓賈昌朝甚是忐忑。
往昔,官家可從未如此強硬地打斷過他的話。
這時,杜衍慢悠悠地走了出來。
“臣以為,官家此舉甚是英明。包希仁做事嚴謹,不管是論資歷、秩階、私德,還是在朝堂民間的官聲,他都是正旦使的不二人選!”
“臣附議!”一旁的吳育立即拱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