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導點點頭。
經濟學家這時插話道:
“這樣一來,彷彿跟計劃經濟有些類似,但不計劃到終端,而是隻抓管市場價格,以及整個行業的規則。”
“是的,所有行業規則,都被國家設計好,並體現在貢獻值裡。”
社會學家補充道。
吃別人一頓飯,系統會扣除個人貢獻值。而別人接了任務,向你提供一頓飯,會得到系統獎勵貢獻值。
這裡面全是系統在計貢獻值,規則由系統說了算。
“這樣一來,它的資源整合度不僅高,而且完全遵循以人為本,按需所行!”
經濟學家說完,又有點好奇地問嚮導道:
“飯量多少,跟貢獻值有比例上的關係嗎?比如我吃一碗飯,會扣掉5個貢獻值,吃兩碗飯,就扣掉10個貢獻值。是這樣嗎?”
“這沒有比例上的關係,就拿吃飯來說,一頓管飽、管好,只是一個任務而已。完成了就是5個貢獻值,不會去管你吃多少的。”
嚮導道。
“啊?那這不就是一個漏洞嗎?接這個任務的傢伙,要是遇上一個大吃貨,不虧死啦?”
經濟學家睜大著眼睛,說道。
“系統裡給出的貢獻值,是不能改的,同時也是一種參考。雙方是可以商量的,然後根據實際情況,補回一點。”
嚮導道:
“比如一頓飯,系統定的貢獻值是5點。結果你是個大胃王,吃得比正常人多。於是接任務的人肯定不樂意,就會跟你商量。然後你適當給上3個補點,這樣一來,接任務的人就會得到8點貢獻值,而你就會被扣8點貢獻值。”
經濟學家點點頭,明白了:
“這貢獻值,在這個時候,就起到了貨幣結算的功能了。”
這時,輪到社會學家有疑問了:
“如果吃飯的市場,是完全開啟的,誰都可以參與進來,誰都可以接吃飯的任務,那飯館不就被迫退出市場了嗎?”
“不會。只是會減少而已,但不會消失。”
嚮導回答道:
“因為在體驗上,提供了不同的選擇,總有人需要這種體驗的。而且飯館在解決多人吃飯的任務上,有明顯優勢。”
經濟學家點點頭,稱讚道:
“這樣,就等於是開放了飲食行業,誰都可以參與,也就提供了就業機會。”
“但這樣一來,質量就靠不住啊!”
社會學家不贊同道:
“沒有透過一個質檢,就上市場,這是巨大的風險啊!”
社會學家的話,讓經濟學家愣住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