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知道,比如我要坐這輛車出行,怎麼透過意願系統來操作呢?”
考察團有一名社會學家,討教道。
“這個很簡單,是這樣的——”
嚮導掏出手機,點開了裡面一個app,示例操作道:
“你提前一天,在意願系統裡,點開‘行’的類目,選擇你需要的車型,設定好使用的時間段,以及規劃好出行路線,就下單。到了第二天,這部車子就會自動開到你家門口。你直接上車就行了。”
“這樣嗎?”
這名社會學家還是很困惑地道:
“聽上去,很簡單,可這背後遵循著怎樣的一套執行機制呢?它既然不向租客以外的乘客開放,那它能在供求關係上,滿足大眾的出行需求嗎?那麼多人要出行,卻不能同時共用一部車子,這車子的使用效率是不是有點低呀?”
“哦,我忘了告訴你了。”
嚮導看著這名社會學家道:
“我們的人口分佈,是經過規劃的。這個城區有多大面積,住多少人,都是嚴格控制的。所以,不會出現人口過分集中的地區,也不存在公共資源配備不足的情況。像這些出行工具,家家都有,家家都可以參與載客,市場是完全開放的。”
“原來有這麼一個大前提。”
這名社會學家點點頭,又好奇地地問道:
“就這趟出行,需要多少貢獻值呢?”
“你是說這車的使用,抵消了我多少貢獻值嗎?”
嚮導反問道。
“不,我是說你跑一趟來接送我們,除了車的使用外,還有其他的事項,比如你的工薪怎麼計算的?”
社會學家問道。
“我這不按工時計費。”
嚮導回答道:
“按任務計貢獻值。比如我在勞動系統裡,看到系統釋出了一個‘接送你們的任務’,覺得離我不遠,回報還行,就接下了這個任務。然後我再提前預定了這輛車子,這輛車子跟這個任務是沒半毛錢的關係的,它是我下給別人的任務而已,別人接到這個任務,就提供了這個車子給我。”
“你完成了這個任務,就會得到相應的貢獻值。那麼這個貢獻值,是可以像貨幣一樣使用的嗎?”
社會學家指指街邊的飯館:
“比如現在進飯館吃飯,用這貢獻值買單。”
“哦,我們不是這樣的。”
嚮導道:
“你要吃飯,如果不自已做的話,那就要透過意願系統,在‘吃’類目裡下單,然後要麼選擇送飯上門,要麼你去指定的飯館去吃,甚至系統會安排你上別人家吃——如果別人家有人接了‘給你做飯’的任務,並願意跟你共進晚餐的話,你就可以上別人家裡去吃的。”
“這樣嗎?”
社會學家跟其他考察員,面面相覷:
“明白了,這貢獻值是不能當貨幣,流通使用的。它只能綁死在系統裡。”
“是的,這個貢獻值,只能在系統裡使用。不能流通,也不能變現。”
嚮導陳述道。
“這個系統,是屬於國家的吧?”
社會學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