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這個顧客完全不用去考慮廠家,只管把自已的需求表達出來。
一表達出來,就是一個市場需求,而開放的市場總會致使有人站出來,滿足他的這個需求。
換言之,這個勞動系統,本質上就是引導個性消費,和個性創造的。
而這種本質,就是為了“以人為本”,圍繞著“人之需”而展開的經濟活動。
社會學家想到了老人,於是問道:
“這套勞動系統,是面向有勞動力的人群開放的,但像一些老年人,以及一些殘疾人士——那這部分人,豈不被這套系統隔絕在外了嗎?他們怎麼生存呢?”
嚮導道:
“怎麼會呢?這套勞動系統會給這些人群,一個最低保障任務——讓他們每天做簽到,打卡賺貢獻值。年齡越大,殘疾等級越高,相應的貢獻值會高一點。另外,這套系統畢竟是遵循‘人之需’,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在這裡沒有真正的廢物,只要你身上還有一處用處,就總會有用得著的時候。比如老人雖然沒有勞動力,可是會嘮嗑,就可以接一些陪人聊天的任務。比如瘸子不會跑,但他會逗人樂,就可以接一些開導人的任務。”
考察團五個成員,不由得再一次面面相覷,嚮導說到的這些任務,並不陌生,就是在他們各自的國家,都是有出現過的。甚至還有代罵、代打的奇葩要求,在他們國家看來有點“不正常”,但拿到月國這套系統裡來,卻再正常不過的了。
“這麼說來,這套勞動系統,還真是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啊?”
五個考察員,都開始設想了起來,嘗試把自已的需要代入進去,好像“凡事皆可系統”,都可以在系統裡得到滿足。衣、食、住、行,以及精神世界,都可以發成任務,讓人來實現。
“好像結婚、生育,是沒辦法在系統裡得到解決。”
社會學家想到了結婚和生育的問題,於是問嚮導道:
“你們這裡真的不結婚的嗎?生育全靠孵化宮來解決?那這樣一來,怎麼組建家庭呢?”
金融專家也剛剛代入到這方面,馬上發現了問題,這會見社會學家開了口,當即也附和道:
“對啊,家庭是社會最小組成單位,你們這裡不結婚的話,那這家庭怎麼組建呢?”
“我們這裡不需要家庭這種小單位。”
嚮導的回答,讓所有人吃驚。
他們以為聽錯了,一再問道:
“天啊,這不可能吧?”
“連家庭都不要?這樣怎麼構建成一個社會集體呢?”
“無法理解!這不是真的吧?”
聽著這五位客人的質疑,嚮導道:
“我們這裡,社會最小單位,是個人。沒有家庭這種概念。”
“那人的情感需要,怎麼解決?”
“有人就要孩子,該怎麼辦呢?”
“有人需要異性陪伴,又怎麼解決?”
觀察團成員,七嘴八舌地發問道。
“孩子是可以去孵化宮領養的。至於你們提到的其他問題,統統可以在虛擬世界裡得到解決。”
嚮導回答道。
“可虛擬世界,那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