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以及另外三個專家,都驚掉了下巴。
金融專家道:
“這是鼓勵手工製作,鼓勵用低效率的方式,來完成產品的生產?”
社會學家也附和道:
“那這樣一來,豈不所有人都寧願做手工活了?也不願意去學習知識和技能了?”
嚮導看看金融專家、社會學家,道:
“用身體本力完成的任務,花費時間要多啊。而借用裝置完成的任務,花的時間要少啊!我們這裡追求的是,解放人的自由時間,都不願意在工作上花過多的時間。這才是符合人追求安逸的心理。所以,即使手工活獲得的貢獻值高,也不會吸引高、精、尖人才,放棄他們的興趣愛好來接這些手工任務。他們只想儘早完成任務,好去做自已興趣愛好的研究。”
社會學家大概琢磨明白了一點,道:
“愛動腦筋的人,始終會追求動腦筋的工作。不愛動腦筋的人,也只能選擇不用動腦筋的工作。這的確符合‘以人為本’!人有差異性,但這套勞動系統,卻完全兼顧到了。”
“沒錯,我越琢磨,越發覺這套系統,設計得真是太精妙了。”
經濟學家讚不絕口地道:
“你們發現沒有?他們設計這個勞動系統的出發點,就是衝著人才分佈結構進行設計的。你想想看,資質平平的是佔絕大部分吧?而精英人才,畢竟是少數。這個勞動系統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些人才與資源上的配對。他們這個月國,是一個高科技國家,所以,高階產品是比比皆是的,所以精英人才不愁沒有任務接,但貢獻值卻給得少。”
經濟學家口沫橫飛地道:
“反觀資質平平的普羅大眾,人數佔了大頭,低端產品任務畢竟要少(旦凡多幾道工序的產品,都被機器代替掉了,所以簡單工序的產品任務,不會很多),但貢獻值給得多啊。而且這裡以人為本,遵循‘以需所行’,只要有需要,就會有任務;尤其是服務性質的任務,不愁沒有!”
金融專家不太確定地問嚮導道:
“這套勞動系統,真的是‘按需分配’嗎?”
“是的,你沒看所有的任務,都是因為有需要,才釋出出來的嗎?”
嚮導反問道。
金融專家還是不相信地道:
“我是不是可以解讀為:只要我有任何需要,都可以釋出任務出來?”
“那當然。”
嚮導幾乎不經大腦,就告訴金融專家道。
“比如我上廁所,忘了帶紙,也可以發個任務出去,讓人送紙過來?”
金融專家有意刁難地問道。
“可以的,完全可以。只要你不覺得浪費你的貢獻值,你可以把任何需要,都當成任務發出去。哪怕是讓人餵你吃飯,也是可以的。只要你不覺得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嚮導風趣地回答道。
嚮導的回答,讓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面面相覷!
這種遵循“人之需”的程度,簡直到了奉為神旨的地步,太讓人驚訝了。
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某件東西是大批次生產出來的,但有個顧客,他因為有特殊的使用要求,就需要這件東西有個區別的地方,而廠家不可能會為了他一個需求,而專門為他生產大批次的複製品。
這樣一來,這個顧客會“很識趣”地不提自已的需求——提了也沒用,提了也得不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