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他是知道的。
可是即使事後知道,張耆也沒有勸過趙恆,同時也沒有選擇報信給寇凖。
顯然,在趙恆和寇凖兩人之間,張耆選擇了趙恆。
是功利心的作祟,使得張耆臣服了權力?
一個重感情者顯然不能用功利的角度來分析。
張耆和趙恆的感情更深厚。
他選擇趙恆,哪怕趙恆是錯的,哪怕明知道趙宋離不開寇凖這位宰相,他也支援趙恆。
這就是感性戰勝了理智。
可是良心上的煎熬和對寇凖的愧欠感會出現,這種愧疚外人無法理解,可在心裡,張耆絕對因此而恨上王欽若。
所以,兩人之間早已有仇。
白礬樓的事只是一次衝突,事看起來不大,但這個導火索是落在了一堆火藥桶上啊!
於是,當王欽若言語攻擊張耆圖謀不軌的時候,一直死忠於趙恆的張耆爆發了。
感性又一次戰勝了理智,他揮劍殺了王欽若。
下手的那一刻,張耆自己預料不到過這一劍的後果。
就好比一個普通人雷霆激憤、血濺五步的時候是無法預料到自己日後押赴刑場,執行死刑場景的。
張耆不是普通人,但不意味著他失去了人的感情。
相反,張耆或許比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更加感性,也更加容易失控。
事傳到了趙恆的耳朵裡。
趙恆早已滿是傷痕的心又一次被重創。
丁謂的話讓趙恆一度懷疑張耆叛國投楚,痛到嘔血昏厥,而在昏迷前,趙恆說的話是
“朕不信...張...耆、召..曹...曹璨。”
這個話可以解讀為趙恆已經不再信任張耆,也可以解讀為趙恆不相信張耆會叛國。
但傳出來的話卻成了。
‘朕不信張耆,詔,賜死。’
那麼丁謂的行為就很明顯了。
這是在矯詔。
他把召曹璨矯詔成為詔,賜死,意圖就是不打算讓曹璨這位勳臣重將回京。
至於趙恆的死是不是丁謂弒君謀害就不難猜測了。
不讓武將回京,那麼新君如何擁立,自然由文臣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