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英尺!”方瀛遊刃有餘地回應了朱嘉的標準喊話:“調定UP速度!”
在方瀛回應的同時,手上動作不停,透過速度旋鈕,調定了一個210節的速度。
這是要增速收襟翼了!
“進近指令,保持航跡235,上升高度2100米!”這個時候,朱嘉才複述出進近管制的指令內容。
方瀛先是指著導航頁面,核實處於指定航跡之上,一邊調高度,一邊口誦:“2100米,6900英尺!”
調定2100米的英制高度之後,方瀛沒有立刻給方式,而是在得到朱嘉的再次高度證實之後,按下高度層改變的按鈕。
FMA方式的俯仰顯示轉變為MCP SPD,朱嘉針對FMA的方式變化,再度進行標準喊話:“N1,方式板速度!”
這就是高度層改變方式下的正確FMA顯示!朱嘉必須透過對FMA方式的變化的確認,核實自動駕駛是以指定的方式執行。
“高度改變是以確認指令為第一步,之後調定高度,再左右座交叉確認,最後給出方式。”徐顯將方瀛和朱嘉關於改變高度的配合盡收眼底。
怪不得民航安全率這麼高。不僅僅是飛機的故障率極低,還有就是規範化的操作流程。
單單是一個高度改變的動作,方瀛和朱嘉之間的配合步驟流程極為明確,嚴絲合縫。只要照著這個流程做,根本不會出現高度調錯的問題。
當然,也不能否認機長和副駕駛兩個人同時腦子發抽的情況。如果真的是那種情況,那就不算是方法問題,是人的問題。
“星遊6533,連續右轉,直飛KIBES。”進近管制管制忽然給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指令。
“KIBES?我怎麼記得應該是從DADOL方向離場?指令錯了?”徐顯聽到這個指令的第一反應就是懷疑是不是管制員口誤了。在航前準備的時候,他就看過電子飛行計劃,明明離場方向是DADOL。要直飛也應該是直飛DADOL才對啊,怎麼會直飛KIBES呢?KIBES是滇雲機場的另一個離場方向,不會造成衝突嗎?
顯然,前面在座的兩人也有疑問。方瀛並沒有在MCP板上有所行動,朱嘉則是直接開口進行詢問:“星遊6533,確認是右轉直飛KIBES?我們的飛行計劃是從DADOL方向離場的。”
還沒等進近有所解答,朱嘉沒有放鬆對飛機資料的監控,在飛機速度達到起始收襟翼速度之後,提醒方瀛:“V2+15,上升了!”
方瀛瞟了眼空速表,點了點頭:“襟翼收一!”
遵從機長指令,朱嘉左手搭上襟翼手柄,準備將襟翼收到襟翼一的位置。
這時候,進近管制給出了答案:“DADOL方向有影響,先從KIBES方向離場,之後會指揮你們加入計劃航路的。”
由於KIBES並非計劃航路上的點,如此一來,KIBES之後將會出現航路斷點,只能透過管制引導回計劃航路才行。
“怪不得沒有使用標準離場,原來DADOL方向有影響。”徐顯在後面回過味來:“那放行給的離場方式應該是起飛後右轉保持航跡235,其後聽指揮!”
這樣解釋的話,一切就說得通了,方瀛和朱嘉便是再無疑慮。朱嘉左手握著襟翼手柄,將襟翼收到襟翼一的位置,與此同時,右手按下通訊發射按鈕,回覆管制:“好的,連續右轉飛KIBES,聽指揮加入計劃航路,星遊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