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有載:“地沙滷少田,國出玉,民畜牧逐水草,有驢馬。”
漢代,樓蘭地處匈奴和漢朝中間,左右逢源,為兩大國家挾持處境悲慘,之後漢朝衰落,樓蘭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回聲之中。
宋曉冬看的資料比網上能夠找到的資料要多很多,但是除了羅布泊水域的變化、風物誌、神話傳說之外,也沒有什麼其他可疑的地方,羅布泊歷來是各種神秘事件、地攤文學所鍾愛的素材,很多事情一看就是捕風捉影胡編亂造,可是這份資料裡,似乎不辨真假,連各種、傳聞都一一整理出來。
宋曉冬看的頭暈眼花。
讓宋曉冬最感興趣的,還是樓蘭古國的神秘消失。
樓蘭地方不大,但是戰略地位很重要,是亞洲腹地的交通重鎮,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漢朝、匈奴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遊牧民族都為爭奪樓蘭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孔雀河道下游的墓地出土的乾屍告訴我們,在4000年前,甚至有一群原始歐洲遊牧人來過樓蘭,留下幾具乾屍之後神秘消失。
樓蘭古國建國於公元176年,於公元630年神秘消失,有800多年的文明歷史,是西域三十六強國之一,毗鄰敦煌,漢代時長期在匈奴和漢朝之間斡旋,漢對匈奴和樓蘭施行懷柔政策,漢昭帝時期,漢朝以保衛樓蘭國王為藉口派兵在樓蘭境內駐紮,控制了樓蘭全境,設都護、置軍侯、屯田積穀,一度非常興旺。
而後漢室衰微,東晉時期中原軍閥割據連年混戰,中原地區一度和樓蘭失去了聯絡,直至唐代,唐朝和吐蕃多次於樓蘭交戰,唐詩邊塞詩中,樓蘭的名字也仍然出現。
但是之後,樓蘭這個邊陲重鎮,逐漸消失在了歷史中,直至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偶然因為一把鏟子在沙漠中迷失方向誤打誤撞闖入了古城之中,樓蘭古城遺址才有機會重見天日。
樓蘭古城遺址在風沙掩埋下儲存完整,城郭巍然,人煙斷絕,古城內建築完好無損,彷彿一夜之間,整個國家就成了空城。
樓蘭的消失和羅布泊有著直接關係。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對羅布泊的考察發現,中國古代地圖上標註的羅布泊位置存在偏差,不在庫魯克塔山南部,而是在阿爾金山附近,而普爾熱瓦爾斯基認定的羅布泊位置,如今也只是一片鹽澤。
這說明羅布泊是一個會遊走的湖泊。國內外研究人員都認同這個說法,因為羅布泊的水源河流經過沙漠,河水中有大量的泥沙,容易導致河床堵塞河流改道,就會在沙漠中地勢低窪的地方重新形成新湖,原有的舊湖會乾涸而被沙漠淹沒。
樓蘭古城傍水而建,上游河流改道之後,古城居民棄城而去,留下一座空城也很合理。
但問題是,沙漠中只有一座樓蘭古城,其他地方現在還沒有發現其他古城遺址。
也就是說,樓蘭古城的居民,並沒有機會在新湖旁重新建設起一座新湖,在羅布泊一帶,也從來沒有發現其他和樓蘭類似的文明遺址。
任何一個文明的起源和衰落都是連續的,城市可以廢棄,只要文明的火種還未斷絕,就一定有機會在其他地方重新生根發芽,但是樓蘭的文明,只侷限於這一座古城,文字、建築、墓葬文化,都從來沒有在其他地方再次出現過。
也就是說,樓蘭的文化,跟隨樓蘭這座古城,一起衰落了。
各種歷史文獻中對樓蘭的情況也諱莫如深,一座西域邊陲重鎮的突然消失,並沒有在任何朝代的歷史文獻中留下隻言片語,只有一片沉默。
我國從1979年開始了對樓蘭的考古考察,在孔雀河下游,發現了古墓群,和樓蘭特殊的殯葬文化,墓穴周圍是一圈又一圈的原木,擺放成放射狀,如同太陽在空中放射的陽光,具體含義未知。
關於樓蘭古國神秘消失原因的猜測也多如牛毛,各種陰謀論也乘機而入,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就有六七種。
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前線
最廣為認同的是戰爭說,公元五世紀之後,北方遊牧民族頻繁入侵,導致樓蘭古國衰弱,最後被遺棄。
駁斥這一說法的研究人員認為,樓蘭古城遺址規模可觀,說明樓蘭古城滅絕之時,樓蘭古國還非常強盛。
另一有競爭力的說法是環境破壞說,認為樓蘭衰敗和1972年羅布泊的乾涸原因如出一轍,乾旱缺水、人口激增、河流改道,居民遺棄古城。
不同意這一說法的研究人員認為,樓蘭古城有800年曆史,意味著有800年對抗土地沙漠化的經驗,樓蘭是世界上最早頒佈環境保護法律的國家,樓蘭因為環境破壞滅國,就像玩鷹的讓鷹給啄了眼睛。
還有研究人員認為,樓蘭消失和羅布泊的南北遊移有關,斯文赫定的研究結果顯示,羅布泊每1500年就會南北改道一次,3000年前有一隻原始歐洲人種在樓蘭地區生活,1500年前樓蘭古國興盛,符合羅布泊遊移規律。
反對的研究人員表示,遊牧民族逐水而居,羅布泊乾涸之後,樓蘭古國的居民應該會轉移到其他有水的地方重新建設城市,但是至今而至,尚沒有發現其他樓蘭古國文明的傳承遺址,樓蘭古國成了空城,樓蘭古國的居民也完全消失了。
此外,還有更離譜的瘟疫說、生物入侵說以及文化入侵說。
樓蘭人的身世之謎更是撲朔迷離,樓蘭人使用的文字被學術界稱作“吐火羅語”,屬於印歐語系,表明樓蘭人是印歐古人種,另有一些別有用心的種族主義研究人員稱樓蘭人是雅利安人,而我國研究人員從基因學、器物學等多個領域學科尋找證據,得出結論,樓蘭人更接近古阿富汗人。
這一研究結論也使得樓蘭古國消失的生物入侵學說顯得更加可信,來自兩河流域的古阿富汗人遷徙到羅布泊湖畔定居,結果跟隨人類腳步而來的螻蛄在樓蘭地區沒有天敵,破壞了生態環境,最後導致樓蘭的消失。
從樓蘭出土的完整的女屍鼻樑挺直頭髮淺色,帶有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徵,漢代樓蘭地區的居民人種成分更加複雜,高加索人、蒙古人和漢人都聚集到這一片沙漠綠洲中生存,直至公元630年,樓蘭古城突然變成了死城,城市中建築完好無損卻人去城空。
公元630年發生了什麼呢?
公元630年是唐貞觀三年,太宗皇帝聽從張公瑾建議,派軍徵突厥,李靖、張公瑾、李績統兵十萬,分道取之,李績勝突厥於白道,李靖破頡利可汗於陰山。
東突厥敗亡,各個遊牧部落均歸順唐朝,奉太宗皇帝為天可汗,突厥徹底失去了漠南的統治。
宋曉冬開始快速回憶自己在龍門秘庫中查閱到的文獻,知道事情絕對不會像歷史文獻記載寫的這樣簡單。
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是各個層次領域實力的比拼,不僅是武力,還包括謀略、文化、歷史,以及玄學。
可能,樓蘭古城人煙斷絕,和兩國的術士鬥法有關。
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羅布泊地區“經途險阻,寒風慘烈,多暴龍,暴風奮發,飛沙雨石。”
在此之前,羅布泊和樓蘭,明明是沙漠中的生命綠洲。
《大唐西域記》對羅布泊和沙漠地區描寫中有大量鬼神之說,絕不是偶然,玄奘法師雖然是一名佛學大才,同時也是一名嚴謹的學術研究人員,這樣的寫法,必然有他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