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正立刻一擺手令道:“大軍止步!”
五萬大軍緩緩地停止了前行,斥候們飛奔而來,為總旗跳下馬,半跪著向李維正行一禮道:“稟報將軍。高麗軍主力正向這邊開來,據此地已不到二十里,他們行走不快,約一個時辰後將抵達。”
李維正沉吟一下又問道:“他們可看見他們的探子?”
“屬下們昨天便已經遭遇了他們的探子,但高麗主力並沒有調頭,還是繼續向這邊開來。”
李維正點了點頭,和他所料一樣,高麗大軍已經無法回頭了,他們走了四天,糧食應該快斷絕了。再調頭回去,結局只能是不戰自潰,所以高麗軍現在只有一條路,就是在糧食斷絕之前和他們硬拼一場,就看能逃多少人回去了。
想到這,他看了看天色,便再次下令道:“令各軍就地列陣,做好戰鬥準備!”
曠野上,明軍開始變換陣勢,士兵們訓練有素,迅調整自己的位置。五萬明軍分為左、中、右三個大營,呈扇形排列,一萬五千火銃軍站在最前面,平均兩人一支火銃,一人主射,另一人點火和護衛。在他們中間夾雜著數百門大炮,在他們身後則是一萬五千騎兵,馬匹整齊。騎兵配備著銳利的馬刀,但騎兵的主要武器卻是狼牙棒,這是對付步兵的利器,排在騎兵後面則也是一萬五千步兵,他們手執長矛,列成方陣,雖然進攻不如騎兵銳利,但他們堅固穩重,防禦力極強,是明軍的中堅力量,最後則是輜重隊和指揮中心,由五千重甲步兵護衛,在輜重隊中已經搭起了一座高達四五丈的大木臺,上面有十幾杆大旗,實際上這才是明軍最重要靈魂所在,沒有這座木臺上出的旗令,各軍就無法協同作戰,甚至會亂成一團。
不到半個時辰,明軍的陣勢便排列完成,五萬大軍威嚴地矗立在遼闊的曠野中,北風呼嘯,他們在等待著最後的一擊。
正如斥候的探報,高麗軍主力已距黃草原不足十五里了,事實上李必比李維正早一天出,他在接到鄭棟明半路被伏擊,以致全軍覆沒的訊息時,他便知道大勢已去了,儘管他從附近搶到了不少女真人的糧食,但對四萬大軍來說仍然是車水杯薪,他只剩下六天的糧食,他就相當於高麗軍的喉嚨已經被明軍掐住了,他們只要稍微拖上五六天,高麗軍就將不戰而潰,在萬般無奈之下,李必只能下令全軍向東南方向撤離。將自己的行蹤和意圖暴露在明軍的眼皮之下。
事實上在糧食後勤補給這件事上,李成桂犯下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本來高麗人在幾十年的北侵中已經在安邊城和圖們江之間建立了許多城池,比如吉州、鹹州、甲州、興慶等等,一方面是用來安置投降高麗的女真人,另一方面也移民北上,幾十年來已初具規模,偏偏李成桂為了要回耽羅島而故作姿態,下令將各城的所有高麗軍民都暫時撤回了摩天嶺以南,同時把糧食物資也席捲一空,各個城池幾乎都是空城,如果李成桂不犯這個錯誤,這些城池還能給高麗軍供部分軍糧,也不至於到今天眼看斷糧的地步。
李必已經知道明軍在前方等著他了。但他也無路可走了,他只剩下兩天的糧食,他的背後是數百里的無人之境,高山峻嶺、森林荒野,往回走是死路一條,況且明軍已經現了他們,他們絕大部分都是步兵,怎麼跑得過明軍的騎兵追擊。
只能向前,和明軍硬打一戰。或許還能有一半的軍隊逃回高麗,不!應該是朝鮮,李必現在恨透了這兩個字,就是建立這個國號之人,自不量力地想和明軍對抗,最後犧牲的卻是他們。
李必將十幾名重要的將領找來商議對策,他把眼前嚴峻的形勢給他們講了一下,最後道:“現在離我們最近的補給地便是熙州,翻過前面的黃草嶺就是。向後、向東、向西都是死路一條,你們來出出主意吧!前方就是明軍主力,這一仗我們該怎麼打?”
說完他掃了眾人一眼,大家都低下了頭,誰也不吭聲,這時後面一人舉手道:“大帥,我有個辦法。”
李必精神一振,連忙道:“你快說!”
這名部下上前獻計道:“大帥,不如我們分兵兩路,可命兩萬軍前去抵擋明軍主力,大人率三萬軍乘機南撤。”
這個主意看似不錯,但李必想了一想還是搖頭道:“我若偷生而走,這兩萬軍能抵擋幾時?正好給明軍各個擊破,只有全力一拼,或許我們還有活命之機,此計不妥!大家說說還有別的辦法嗎?”
“不如投降算了。”一個將領嘟嘟囔囔道。
霎時,十幾人一片寂靜,大家似乎連呼吸都停止了,李必臉色頓時沉了下來,目光嚴厲之極,他一個一個地向手下望去,“你們都這樣想嗎?投降算了?是這樣嗎!”
他的聲音越來越大,最後厲聲呵斥起來,將領都嚇得戰戰兢兢,連聲道:“不敢!不敢!”
“哼!”李必重重一哼,他不再商量什麼,拔出劍道:“傳我命令,大軍做好戰鬥準備,和明軍決一死戰!”
高麗軍加快了行軍度,一個多時辰後,高麗大軍出了河谷口,來到了一望無際的曠野上,遠方約十里外,他們看見了一條長長的黑線,那是明軍布好的陣勢。
李必可不是鄭棟明,他有著豐富的帶兵經驗,雖然也沒有大規模的作戰經歷,但他在軍中已經近三十年,威望很高,士兵和軍官們都聽他的指揮,在他的排程下,高麗軍很快也排成了陣勢,高麗這次出兵八萬,在鴨綠江一線佈置了三萬人,其餘五萬人由李必率領,若大明不出兵。他們就將一鼓作氣,向豆滿江以北挺進,將數十倍於高麗的土地攬入懷中,不過現在只剩下四萬軍,另外一萬被明軍伏擊全軍覆沒了,這四萬軍中沒有火銃兵,也沒有騎兵,清一色的步兵,但有五千弓兵,其餘是兩萬長矛兵和一萬五千刀盾兵。
雖然高麗軍裝備遠遠比明軍落後。沒有什麼火器,但也不至於連盔甲也沒有,關鍵是高麗的精銳部隊都被李成桂用來保衛京師了,他剛剛取代高麗,不可能把自己的精銳士兵調走,而李必率領的這支軍隊卻是高麗國二十萬大軍中的地方軍彙集而成,是李成桂的非嫡系部隊,他們無論待遇、裝備還是訓練以及戰鬥力都遠遠不能李成桂的嫡系軍隊相比。說得再簡單一點,他們絕大部分都是普通百姓,平時要在家幹活種地,只是定期集中起來訓練一下。
他們身上穿的都是皮甲,這種皮甲就是前後兩片,用繩子簡單地系一下,腿上則是綁腿,長矛和刀盾都做工粗糙,李必為了訓練這支軍隊,也下了不少功夫,他們雖然是從各個郡縣彙集而成,但在李必的強化訓練下,也勉強能排出大陣作戰了。吶喊刺殺,鼓響則行,鼓停則止,還有模有樣,李必受到極大的鼓舞,他認為自己的隊伍可以和明軍一拼。
但他卻沒有想到一件事,這些軍隊都長期在地方半軍半農,就不像李成桂的嫡系軍隊還見過明軍,還和明軍有過小規模的交手,這支軍隊根本就沒有見過明軍,沒有見過真正的軍隊,當高麗主力軍離明軍越來越近時,這些士兵們看到了明軍的真面目,那種盔甲整齊,那種軍旗招展,那種殺氣騰騰的威壓,數千支火銃冷冰冰地對準了自己,還有騎兵。數以萬計的騎兵,驚濤駭浪般的氣勢已經使高麗士兵膽寒了,在距明軍不到三里時,前軍停下不肯走了,隊伍開始有些混亂,很多一排計程車兵都開始向後退了。
數里外,李維正和十幾名將領都在冷冷地望著隊伍越走越凌亂的高麗軍,他們本來是嚴陣以待,準備和高麗軍大戰一場,可眼前的情形使李維正意識到,他也犯下了錯誤,他太高看所謂的高麗的主力了,根本就沒有什麼奇襲安邊城的必要,難怪陳萬里能以五百騎兵殲滅一萬高麗軍。且一人不死,確實是真的,不是虛報軍功,這支軍隊不堪一擊,他是在用牛刀殺雞。
李維正立刻改變了部署,他當即下令道:“命建州衛一和二騎兵千戶所立即從左右包抄,截斷高麗軍後路,其餘騎兵隊從正面動,給我殺!”
鼓聲疾響,大旗揮動,騎兵動了。建州衛兩翼騎兵如兩條長龍向左右包抄而去,他們截斷了高麗軍的退路,而其餘一萬餘騎兵萬馬奔騰,鋪天蓋地向高麗軍衝殺而去。他們揮舞著狼牙大棒,氣勢如天崩地裂,殺氣彷彿將天地都遮蔽了……
………………
洪武二十五年秋,李維正率明軍主力在黃草原截住了南撤的高麗軍。明軍僅一波騎兵的衝擊,便沖垮了高麗軍的陣型,四萬高麗瞬間土崩瓦解,被殺者不計其數,此一戰,高麗軍被斬達二萬餘人,其餘全部投降,高麗軍主將李必也死在亂軍之中,十天後,得到訊息的另一支高麗軍隊在李維正大軍趕來之前,向遼王朱植投降。
黃草原一戰徹底瓦解了李成桂的抵抗之心,他派使團和兒子嚮明帝朱元璋請罪,表示絕不再抗天朝。
洪武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聖旨到,嘉獎遼東軍,並將遼東都司以遼河為界,一分為二,以西由遼王統帥,防禦蒙古,以東則由李維正統帥,鎮壓朝鮮,同時朱元璋升李維正為遼東度指揮同知,授鎮國將軍,充遼東總兵官,並命其建鐵嶺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