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也只是在李景霖的成就,以及對自己女兒的正確教導,正確訓斥的基礎之上。
其資訊量難以言喻。
整個紀錄片,時間可不短。
而李景霖這一些人要做的,便是要繼續在這七小時內,看看是否有疏漏,是否有冗餘,是否有哪裡表達不當,是否有哪裡表達過度。
之前的工作或許很忙。
但現在,才是真正肝任務的開始。
審查總是要比製作還累,因為製作可以分好幾天,審查一開始就很難停下去。
為了能夠讓審查工作不被影響。
李景霖特意清理好了藝術團辦公室這周邊的幾個屋子,擺好了床位,又安排好助理,進行伙食供應。
趕上了那就從食堂點,然後助理跑腿,趕不上,那就由助理點外賣。
實話實說。
這種高強度的審查工作,是所有人平時從未經歷過的。
甚至可以說,有點過分了。
不過,在場的眾人,卻沒有任何一個人有什麼不滿。
因為,熱情早已被調動起來的前提下,李景霖是以個人強大的能力,並且親力親為的帶頭衝鋒,作為一個示範。
這本身便令人心悅誠服。
患難與共或許有點過了,但重點絕不是患難,而是與共。
而與此同時。
李景霖不僅僅在主導著審查的工作。
更是在這之餘,安排起了編導們進行內容整合。
原本,文案的內容,是由專家提出一個嚴謹的歷史資料整合,將已知史料和最新研究融合在一起,圍繞著“河西走廊是絲路關鍵,絲路是國家重大的經略”主題,嚴絲合縫的形成論文。
然後由論文,形成一個學術劇本,才進行拍攝的。
顯而易見,編導個人的學術能力是會有侷限性的,難免疏漏,所以,學術顧問的專家幾乎是與編導一同進行著學術文字的整合,編寫成劇本,才能拍攝。
而現在。
這些學術專家們,又需要和編導,將這些劇本中所提及的一些延伸內容,再次細緻化,形成專業的學術理論支撐,作為紀錄片附帶的參考資料。
這全部都是為了將其面向國際推廣時所必須要做的事情。
而這工作量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