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透別人的心思嗎?
看透別人的心思比自己進行思維更容易,這一點也許你還沒有想過。
而實際上,你每時每刻都在分析別人的心理,當然,別人也一直在分析你的心思。
我們是如何這樣做的呢?
你會明白,這原來是透過評價一個人的態度而自動進行的。
相信你還記得有一首歌,歌中唱到:“我不需要用語言來說明我已墜入情網……”這首歌風靡一時。
在那首簡練的抒情詩中,囊括了大量的實用心理學,只要愛過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你並非必需用語言來向另外一個人表示“我喜歡你”
或“我討厭你”
或“我認為你很重要”、
或“我認為你一文不值”、
或“我嫉妒你”。
你也不需用語言來表達“我喜歡我的工作”、
“我討厭我的工作”、
“我餓極了”等等。
人們可用無聲語言進行交流。
從我們的行動上即可看到我們的心思。
態度是思維的鏡子,我們的態度便反映出了我們的思維。
我可以看出坐在我對面的那位的心思。
透過觀察他的表情,他的舉止,便可知道他對工作的態度。
你也可以看透一個售貨員、一名學生、一位丈夫或妻子的心理狀態。
你不僅能夠而且一直在這樣做。
有些著名演員,一直被認為是電視或電影中不可缺少的演員。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根本算不上演員,他們演不好他們的角色,他們不是在表演自己,而是按另一個人的思維或感覺去表演。
他們必須這樣做,否則會被認為和騙子一樣,對他們的評價也會大跌。
你的態度比你的表現更有說服力。
從聲音中也能聽出你的態度。
一個秘書的言談代表著一個辦公室的態度。
如果她說:“早上好,這裡是某某先生的辦公室。”
幾個字就意味著“我喜歡你們,你能打電話我們很高興。我認為你很重要,我非常喜歡我的工作。”
另外一位秘書,雖然說的是同樣的句子,不同的態度會讓你的感覺是“你真煩人,我希望你不要再打電話來。我厭煩我的工作,我不喜歡有人打擾我。”
我們可透過一個人的表情、語調和反應看出一個人的態度。
原因如下: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的歷史中,創造出一種遠遠地影響到今天的語言簡直是一個奇蹟。
按年代的時鐘,語言好象今天早上剛剛被創造的一樣。
幾千年前,人類一直透過嚎叫、咕噥來交流,但更多地是透過身體某種動作、面部某種表情和聲音來交流,而不是現在的語言。
直到今天,我們還經常用這種方式交流我們的態度和感情,除了直接的身體接觸外,身體的動作,面部表情和聲音是我們和嬰兒交流的唯一方法。
而這些小傢伙又能出奇地理解這些訊號。
一位很出名的教授說:“很明顯,要想成功,除了具有成功的技巧和競爭力以外,還需要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們把這一因素或催化劑稱為:態度。當我們的態度對頭時,我們的能力會充分發揮,這必然得到好的結果。“
態度的作用的確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