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楊信傳來訊息,說于謙正在清查軍屯,詢問該怎麼辦的時候,楊洪便有些猶豫不定,是該暗中阻止還是放任不管。
那個時候,是楊傑力主,說于謙必是奉了上意暗查,不可和天子作對。
接著,天子下詔召楊能,楊俊進京,雖是拔擢但卻暗含警告之意。
楊洪最後聽了楊傑的意見,給楊信去信,要他全力協助於謙,所以,于謙的宣府之行才能那麼順利,沒有遭到過分的掣肘。
當時,楊信甚至還特意將副總兵府給騰了出來,邀于謙在隔壁居住,衣食住行,不可謂不周到。
但是,局面並沒有因此而好轉。
于謙在宣府查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他隱約間,跟楊信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到了最後,每次見楊信的時候,房中都必然有錦衣衛隨行。
在軍屯一事上,于謙是力主嚴查嚴懲的,這一點,在多次和于謙的交流當中,楊信打探的很清楚。
即便在宣府,楊信對他示好到了這種程度,于謙仍然沒有絲毫的動搖。
隨著于謙從宣府起行回京,對於昌平侯府來說,一場大禍已經近在眼前。
那個時候,楊洪依然有兩個選擇。
其一是聯結勢力,先發制人。
須知,那個時候軍屯的事情已經蔓延開來,如果楊洪願意的話,作為宣府的前任總兵官,如今執掌京營的新晉侯爵,以他為牽頭人,將牽涉到軍屯的一大批勢力聚攏起來,在朝堂上圍攻于謙,並不算什麼難事。
從戰場上下來的人,是從不缺少放手一搏的血勇之氣的。
何況,楊洪也並非真的在京中毫無人脈,早在永樂年間,他就曾跟隨太宗皇帝北征,在老成安侯郭亮帳下效命,至洪熙年間,他又跟隨陽武侯薛祿徵大松嶺,至宣德年間,他甚至曾和清平伯吳成併為先鋒,遠攻韃靼。
只不過,正統以後,楊洪功勳累累,足可為一方大將,獨自領兵,所以才和這些府邸疏遠了些。
後來,隨著老一輩的勳貴逐漸凋零,關係便更加淡了。
但是,香火情總是有的,憑楊洪現在的身份地位,若有意結交,對方絕不會將他拒之門外。
所以,楊洪實際上是有這個能力的。
可是,他沒有這麼做……
還是因為楊傑。
軍屯一事,看似是于謙在操持,但是本質上,必然是天子在背後撐腰。
雖然不清楚天子的決心到了何種程度,可天子既然讓于謙去查,必然清楚于謙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
所以,一旦走上對抗的這條路,便等同於背棄了天子。
楊洪如今回京不過半年,但是,楊傑卻是始終呆在京中的,雖然他並非朝堂中人,但是,楊氏一門在京中也算顯赫,楊傑平日裡交往的,也都是各家大臣勳貴子弟。
所以,能夠得到的朝堂上的訊息並不算少。
他深深明白,當今天子是一位怎樣可怕的人,所以,和天子作對,絕不是什麼明智的行為。
於是,他勸父親,進宮去給天子認錯,將一切原原本本的擺到天子的面前,這樣念著往昔的功勞,至少天子還能留給楊家一個門楣爵位。
這一次,楊洪聽了,但,卻沒全聽……
因為如果按照楊傑所說,楊氏將成為天子整飭軍屯的祭旗者,或許最後,楊洪百戰浴血得來的爵位仍能保得住。
但是,作為出頭鳥,楊家必然會落下一個喝兵血的名頭,自此,至少兩三代人,在軍中再難出頭。
這是楊洪絕難接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