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廳當中,于謙看著胡老大人理直氣壯的樣子,不由感到一陣無力。
這都是什麼歪理邪說……
敢情他這個兵部尚書,忙兵部的政務是瑣事,反而替人做媒才是正事?
茶水滾燙,以至於于謙都沒辦法拿喝茶來掩蓋此刻的尷尬,只能捻了捻袖子,才忍住沒反駁。
胡濙顯然是看出了于謙的想法,收斂臉上的笑容,終於認真了起來,問道。
“廷益,老夫相信,單憑鎮南王自己,不可能把你從兵部拽出來,他必然是將天子抬了出來,才能讓你跑這一趟。”
“既然如此,你難道要告訴老夫,你不明白為何在如此重要的時刻,天子會默許鎮南王將你給拉出來的原因?”
于謙沉默下來。
他當然是明白的,鎮南王府和靖安伯府的這樁婚事,並不只是一樁親事這麼簡單。
這是一場政治聯姻,目的是為了穩定朝局!
經過上次的宗學和這次的襄王事件,岷王府算是徹底成了天子的人馬,如今老岷王時日無多,除了鎮南王之外,其他幾個兒子又不成器。
所以,老爺子深恐自己死了之後,子孫無依無靠,想要給孫子輩留上一條後路。
跟天子身邊最倚重的勳臣結親,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靖安伯府這邊,本就是新晉勳貴,根基薄弱,能跟王府結親,勢力地位一下子就能抬高一大截,自然也是樂意之至。
與此同時,這也是一次宗室和勳貴之間的聯合,這種事情並不罕見,從洪武到永樂都屢見不鮮,只不過從先皇時起,漸漸少了而已。
這種聯合,對於承繼兄長帝位的天子來說,毋庸置疑,有利於加強對於宗室和勳貴的掌控,更有利於自身地位的穩固,同時,也有利於朝局的穩定。
這些,于謙當然能夠明白。
甚至於,他也能夠感覺到,這樁婚事的背後,是天子在為整飭軍屯做準備。
軍屯的背後盤根錯節,主體是勳貴,但是,宗室在其中也牽涉甚深,正因如此,兵部當中才會爭論不休。
大明朝最好惹的是宗室,最不好惹的也是宗室。
說好惹,是因為如今的宗室幾乎沒有什麼權力,隨隨便便一個御史,抓著把柄就能參劾一番。
但是,若以為宗室真的就是好欺負的,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平時受了彈劾,對於宗室來說,頂多下旨申斥,罰個俸祿也就罷了。
但是,這次的軍屯,如果真的要從嚴從重的處置,至少要有三五個封國被撤掉。
上一次這麼大規模的裁撤藩國的……還是建文帝。
這件事情搞不好,就會從單純的整飭軍務,變成動盪社稷的削藩。
如今不比永樂之時,彼時太宗皇帝既是馬上皇帝,又是諸王之長,既是君,也是長,所以收拾起藩王毫無壓力。
但是,越往後的天子,在對待宗藩上的壓力就越大。
沒別的原因,因為輩分。
拿當今天子來說,各地的宗藩親王,基本上全是長輩,還有岷王這樣的,太叔祖輩的人物。
這種人物犯了錯,怎麼罰?
就拿上次的襄王事件來說,襄王的奏本固然是臣子對天子上諫,但是,同時也是長輩對晚輩的“教導”。
天子在其中,處理起來分寸極難拿捏,稍不注意,就必然會落人口實。
所以,對待宗室,要既打又拉,有些事情,天子不方便出面的,需要宗室自己出面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