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他早就已經料到,這個刑部尚書不好當,但是,一上來就是這種謀刺太上皇的大案,也未免太刺激了吧。
不過……話又說回來,刑部如今既然和錦衣衛合併審訊,那麼,就不可避免的會纏上這種事情。
畢竟,錦衣衛除了有提審官員之權外,更重要的職責,是處理這種大案要案。
刑部既然想要錦衣衛的職權,那麼就免不得要面對如今的狀況,因此,心中雖然唉聲嘆氣,但是,俞士悅也沒有出面推辭,只是靜靜的站在原地,等著上首兩位的最終決定。
與此同時,其他的一干大臣,聽到天子的這番話,卻莫名的覺得,話中似乎另有深意,於是,紛紛陷入沉思當中。
再看朱祁鎮這邊,聽到朱祁鈺要交給刑部和錦衣衛共同審理,他的臉色略感意外。
不過,看了一眼底下的俞士悅,他的眼中,又閃過一絲瞭然之色,輕輕哼了一聲,但是到底,也沒有反對,只是道。
“便依皇帝之意!”
於是,這麼一場震動了整個朝堂的正旦大宴,總算是結束了,但是,宴會結束了,因此而起的後續,卻才剛剛開始。
正旦之日,太上皇冒雪出宮,闖入奉天殿,當著滿朝宗室文武的面,爆出南宮有人意欲投毒行刺之事。
這短短的幾句話,每一句,都足以讓朝野上下熱議。
不出意外的是,宴會的第二日,朝廷尚未開印,滿朝上下就傳出了無數版本的流言。
首先是關於闖宮的事,有人說,太上皇雖然遇到了行刺,但是,就這麼直接闖進宮中,攪亂正旦大宴,鬧得如此沸沸揚揚,實在是太過不識大體,有損皇家顏面。
也有人覺得,太上皇遇刺不是小事,自然應當立刻徹查,何況,當時太子也在,如若儲君有所差池,便是社稷國本動搖,自然不可耽擱,應當馬上和皇帝商議。
除此之外,議論最多的,自然還是這次投毒的幕後真相……
要知道,朱祁鎮在奉天殿中的一舉一動,都被參加宴會的大臣們看的清清楚楚,所以,訊息自然很快就流了出去,尤其是朱祁鎮的質疑的那一句,為什麼鶴頂紅如此常見的毒藥,前面的幾道驗毒工序都沒有起作用,直到最後命人試菜才嚐了出來,還有最後,那兩個投毒之人莫名失蹤的狀況,都衍生出了無數個版本的猜想。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皇帝是幕後黑手的言論,畢竟,太上皇已經暗示的如此明顯了,沒有這樣的謠言反而奇怪,但是,這個本應該流傳最廣的謠言,事實上卻並沒有在京城中掀起太大的浪花。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這些年來,他們一直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天家兄弟和睦,兄友弟恭的場面,現在無緣無故,什麼證據都沒有,就說皇帝要謀害太上皇,大多數都百姓都覺得這是胡說八道。
至於朝中的官員,他們當然知道的更多,心中也有更多的懷疑,但是這種言論可算是實打實的誹謗君上,所以,真正敢宣之於口的人少之又少,就算是有人敢私下議論,也是關起門來悄悄說起,自然傳播不開。
但與之相對的是,另一種言論,反而隱隱有散播開來的趨向。
除了皇帝是幕後主使的猜測之外,也同樣有很多人懷疑,這就是一次單獨的投毒事件,又或者,是太上皇自導自演的一齣戲,畢竟,南宮是太上皇的南宮。
持這種看法的,不少都是直接目睹了正旦大宴過程的大臣,他們在朝中的位置更高,想的自然也就更多。
回想起整件事,似乎從太上皇闖宮開始,就一直把握著主動權,而且,這件事情如果真的是皇帝做的,那麼有一個問題很難解釋。
那就是,皇帝為什麼要選擇正旦這一天,或許有人覺得,是想要將太上皇和太子一同毒死。
但是反過來想,無論投毒是否成功,這都比將是一個震動朝野的大案,而正旦之日,皇帝大宴群臣,是最難掩蓋訊息和做手腳都時候。
選擇這種時候投毒,實屬不智,再有就是,如果拋掉一切外在的因素,只看結果的話,這次的博弈當中,太上皇明顯是佔了便宜的。
要知道,天子在南宮安排有人手這一點,雖然沒有人說,但是朝中大臣都隱約知道一些,而且,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畢竟,以太上皇之前的作風,實在是難以讓人放心。
但是,如今這麼一鬧,南宮中大多數侍奉的人都被遣離,新進的人,都是由聖母來安排,雖說這個要求合情合理,但是,從既得利益者的角度出發,也不可否認,最終獲利的是太上皇……
當然,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明著是沒有人敢說的,所有人都在等著的,是刑部的調查結果,不過,這顯然也不是一個短時間內可以得出結論的事情。
除此之外,被這件事情所震動的除了朝野上下,自然還有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