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使用優質浙料燒製,呈現出深沉濃麗的幽藍,那一抹藍彷彿能穿透時光,直抵乾隆盛世,勾起人對歲月的無限遐想。繪畫圖案精工細作,線條流暢如行雲流水,花瓣波影間充滿了自然的意趣;其畫意清新脫俗,仿若賦予了這件花觚真正的生命。
銘款標明瞭其創作時間,更明確了其為鑑定唐窯與乾隆早期瓷器的標杆之作。細節之處折射出深厚的學術和歷史價值,是研究唐窯燒製工藝、藝術理念的重要實物依據,也承載著那個年代的文化精粹。
此花觚的特別之處在於其分段燒製,上下以卡口緊密連線,從其工藝的創新性和複雜程度來看,這種製造方法無疑是乾隆瓷器的一大突破,是唐英時期燒製技術的巔峰之作。它融合了藝術與技術的極致成就,堪稱瓷器製作史上一顆璀璨明珠。
它高大而穩重,豐碩而古穆,又典雅又大氣,似一位王者端然站立,充滿寧靜中的威嚴,彷彿昭示著那個輝煌時代的繁華與自信,令人不禁為之屏息。
每一層紋飾、每一筆銘文、每一個細節,都彷彿在訴說著它元件成型的千錘百煉與背後時代的起伏變幻,其美感與價值同樣無與倫比。
老許猛地湊到那隻花觚前,他小心翼翼地伸出兩根手指,描摹著花觚的輪廓,嘴裡還不住地嘖嘖稱奇。陳陽看著他那副樣子,心裡暗笑:這老傢伙,果然是個識貨的。這花觚可是乾隆年間的官窯精品,價值連城,他要是真能拿下,估計做夢都能笑醒。
這花觚上下兩部分是用卡口連線的,這種獨特的燒製工藝,一看就是唐英的傑作。乾隆爺最喜歡唐英燒的瓷器了,這花觚也算是乾隆瓷的代表作之一。
陳陽在腦子裡快速地過了一遍關於這花觚的資料:乾隆五六年,唐英督造了一批青花五供,專門用來供奉京城各大廟宇的神仙。一套五供包括一對花觚、一對燭臺和一個香爐,這花觚就是其中之一。
唐英制乾隆款青花纏枝蓮紋花觚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國家博物館藏一件唐英制乾隆款青花纏枝蓮紋花觚,腹部開光內楷書七行銘文為:“養心殿總監造,欽差督理江南淮、宿、海 三關,兼管江西九江關稅務,內務府員外郎仍管佐領加五級,瀋陽唐英敬制,獻東壩天仙聖母案前永遠供奉,乾隆六年春月穀旦。”
西藏博物館的一對乾隆五年唐英制纏枝蓮紋觚式花瓶,腹部如意頭形開光內自右向左排列書寫九行青花楷體供養銘文,即:“養心殿總監造、欽命督理江西陶政監管江南淮、宿、海三關暨江西九江、湖口、大孤塘等關稅課、 內務府慶豐司員外郎兼佐領加五級瀋陽唐英敬制五供全分,虔獻東直門外壩北長店村二道街東口觀音大士殿前永遠供奉。大清乾隆五年十月朔日。”
西藏館藏
滬上博物館藏一件,腹部開光銘文和西藏博物館的一模一樣。
還有一件在港城,藏於港城中文大學文物館,是1919年被發現的,其腹部開光處青花楷書:“養心殿總監造。欽命督理江西陶政,兼管江南淮、宿、海三關暨江西九江湖口大孤塘等關稅課,內務府慶豐司員外郎兼佐領加五級,瀋陽唐英敬制五供全份,虔敬東直門外壩北長店村二道街西口地藏王菩薩殿前永遠供奉,大清乾隆五年一月朔日。”
作為乾隆六年款唐英制青花纏枝蓮紋五供的一部分,還有一對燭臺,燭臺現如今安靜地陳列在米國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內,以其秀美的造型和深邃的青花色澤吸引著無數參觀者駐足凝視;
唐英制乾隆六年款青花纏枝蓮紋燭臺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而同樣出自這套五供的香爐卻沒那麼幸運,它因部分器型的殘損曾經一度被忽略,但在經歷精心整修後,於2009年重新面世,並在京城保利藝術品拍賣會上轟動全場,斬獲了令人咋舌的851.2萬元高價,成為古瓷收藏界津津樂道的傳奇之一。
清乾隆六年 唐英制青花纏枝蓮紋五供之香爐(殘)
眼前的這隻花觚,陳陽卻記得一清二楚,它的命運充滿了波折,在1996年京城翰海春季拍賣會上,這件花觚以308萬元的價格成交,只不過它最終的歸宿並沒進入個人珍藏,而是落入了一家相關單位的手中;這也在常理之中,以如此顯赫的歷史底蘊,這等國寶級文物,根本不可能在這年代允許私人輕鬆據為己有。
思緒到此,陳陽忍不住心念一動:如今可是1996年,若是能搶先一步將這物件賣出去,那豈不是......然而想到這裡,他的視線又被聚精會神的許漢民拉回,老許那副全神貫注的模樣,分明顯露了他勢在必得的決心。
看來,這一場暗地裡的較量,註定不會太過輕鬆。陳陽的目光再次移向擺在眼前這隻方才讓他掀起無邊遐想的花觚,腦海中如走馬燈般飛速地琢磨著,試圖從中找出最有利的策略來應對眼下這一局勢。
陳陽正想著呢,目光卻始終脫不開那件花觚,一旁的許漢民似乎早已經按捺不住,稍稍側了下身子,留下一個揣摩不透的詭譎笑容,隨即清了清嗓子,一邊拍了拍手掌一邊說道:“羅老闆,這物件......咱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