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句踐得此神木,大喜,立刻叫匠人精工雕刻成盤龍花紋大柱,抹上丹青,鑲嵌白玉,錯彩鏤金,命大夫文種出使吳國,將這兩件神物送給夫差蓋房子使。
吳王夫差見之大喜,連忙吩咐照單全收。
這時一旁的忠臣伍子胥又跑出來唱對臺戲了:“從前夏桀建造靈臺,商紂建造鹿臺,都窮竭民力,導致民不聊生,最終自取滅亡。句踐不安好心,大王,您千萬不能要他那兩塊破木頭啊!”
夫差當然不會聽這個“祥林嫂”的話,哼,有好處不要,你以為寡人傻呀!來人,把這神木運去姑蘇山,給寡人造樓臺去!
這以後,句踐不斷地給吳王送木頭,姑蘇山下太湖邊一個軍港旁,從各地徵集來的木材四面八方源源不斷的運將進來,把山下的河道、溝渠都給塞滿了,
久而久之,這個軍港就發展成了一個集鎮,名字就叫“木瀆鎮”,明朝時它是三吳六大重鎮之一,如今則是蘇州市鼎鼎有名的旅遊勝地。
姑蘇臺可是個大工程,據《吳越春秋》記載,為了修建這個前無古人的吳國標誌性建築,夫差總共花了三年的時間聚集材料,五年的時間才把這該死的姑蘇臺建成。據說這姑蘇臺高達三百丈,寬達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級而上,登臺遠眺,可飽覽方圓三百里範圍內湖光山色和田園風光,其景冠絕江南,聞名於天下。真是站得高尿的遠,酷斃了!
當然,目前勘測的古代最高建築北魏永寧寺塔也不過49丈,《吳越春秋》上“三百丈”這個數字有些誇張了,或許這是包括了山體的高度;但臺的廣度“八十四丈(合今181.8米)應是事實,因臺上還建有大量宮室。
不論其高度和能見度究竟有多少,總之,姑蘇臺是當時天下最高大、最宏偉的臺榭建築,這是可以肯定無疑的,所謂東方之珠,不過如此(注1)。
可以想象,當“明珠”建成之日,吳王夫差登上巍巍高臺,背倚著容量千石的巨型酒鍾,一面痛飲,一面遠眺,數百里太湖風光盡收眼底,只覺得心曠神怡,半個靈魂仿似都要飛上天了(注1)。
他在臺上快活,卻不知道這五年來,吳國人民為了建這該死的姑蘇臺,受盡了多少苦楚!
就是為吳王夫差的一己之歡,他們晝夜並作,苦趕工期,有的拋屍在路旁,有的哭泣於巷中,怨望之聲,充斥全國。不過這也不能完全怪句踐的招數陰損,如果不是夫差自己耽於享樂,不恤民生,旁人就是有再陰損的毒招,也使不進去不是?
注1:據《吳郡志》引《山水記》雲:“造九曲路,高見三百里”。同書引《洞冥記》:“周旋詰屈,橫亙五里,崇飾土木,殫耗人力。宮妓千人,作長夜之飲,造千石酒鍾。”
接著,文種又使出“滅吳九策”中的第四策,送了天下第一美女西施入吳,從此,夫差就更加沉迷於享樂了,他命大臣王孫雒在姑蘇臺不遠,又建起一座美輪美奐規模宏大的大型離宮,名曰春宵宮,“又於宮中作海靈館.館娃閣,銅溝玉檻。宮之楹榱,皆珠玉飾之”(《吳郡志》引《洞冥記》)。
也就是說,這宮中的排水管道都是用銅澆鑄而成,欄杆和門檻則都用玉石雕琢而成,連柱子和屋椽屋桷上都鑲嵌了珠玉,真可謂樓閣玲瓏,金碧輝煌。
另據《述異記》:“吳王有別館在句容,楸梧成林,故名梧宮。或雲即館姓宮,宮有梧桐園。”
可見宮中還種滿了鬱鬱蔥蔥的梧桐樹,相當小資。這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比較完備的早期園林,後來蘇州人那麼喜歡建園林,看來都是跟夫差這個老祖宗學的。
其實,你別看夫差像個大老粗,但事實上他相當浪漫。據說西施喜歡跳舞,他就建了一個“響屧(音xiè,古代鞋中的木底)廊”,
命人將館娃宮的長廊下面全部鑿空,再埋下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讓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跳起來,鈴聲和大缸清朗的迴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繁音促節,像歡樂的錦瑟,像清和的瑤琴,彷彿這世間最美妙的音樂。
梧桐夜雨,幽宮響屧,好文藝啊。夫差向我們證明了一個男人,沉浸在愛情之中時,能夠爆發出何等驚人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而他的這些文藝細胞,也讓“姑蘇臺”三個字成為歷代文人描寫江南的詩詞作品中最常用的物象,你在古詩詞網上隨便一搜,就有一百多首!
此外,夫差還在姑蘇城中挖了一個大人工湖,湖上佈置錦帆,或者說遊艇,經常和西施在上面開party,故名之為“錦帆涇”。
又建了個魚城養魚,建了個鴨城養鴨,建了個雞陂墟養雞(均在今蘇州工業園區),建了個酒城造酒!(菠蘿總感覺……太會玩了……度娘一搜……一大堆……接著奏樂……接著舞……)
還經常開個青龍大舟跟西施一起到太湖裡乘風破浪,避暑消夏——我們的夫差老小夥兒,還真是懂得享受生活呀!
只可惜,吳國被滅後,姑蘇臺以及春宵宮、館娃宮等建築都被越人的大火燒成一片灰燼,太湖中的青龍大舟也被越人搶走(見《國語吳語》:“焚其姑蘇,徙其大舟”)。
後來東晉時陸遜的後裔陸玩,曾建宅於靈巖山館娃宮舊址,後舍宅為寺,靈巖山遂為佛教勝地。不過裡面的好些景點還流傳著西施的美麗傳說,大家有空可以去旅遊一下!
有個浣花池,據說是給西施泛舟採蓮的;還有個玩月池,據說是給西施賞月的;據說這兩個池雖逢乾旱,池水也不會乾涸。池中曾產過蓴萊,夏季吃了可以去熱,秋季吃了卻又可以去寒。
還有個吳王井,據說是西施照容理妝的,因夫差經常站在旁邊親自給西施梳頭,故名;宮內最高處還有個琴臺,可飽覽太湖風光,據說是西施操琴的地方。
靈巖山南又有個採香涇,據說是專為西施去香山採種香草之用,傳說是依據吳王一箭所射的方向而開鑿,又名“一箭河”。
總之,吳王夫差帥氣多金,浪漫文藝,出去能稱霸天下,回來能享受生活,這種絕頂好男人,
對吳國老百姓來說不見得是幸事,但對他老婆西施來說應該蠻幸福,說不定西施真的很愛他,至於歷史的真相,可又有誰知道呢?
秦皇豈無德,蒙氏非不武。豈將版築功,萬里遮胡虜。團沙世所難、作壘明知苦。
死者倍堪傷,殭屍猶抱杵。十年居上郡,四海誰為主。縱使骨為塵,冤名不入土。
唐代文人於滇的一首《長城》、道盡了2000年前秦始皇修長城的無限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