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點,
最後一輪的音樂比賽正式開始。
一名穿著西裝的主持人微笑著走上舞臺,簡單說了一下規則:“接下來的九天時間,將會是我們國際音樂殿堂之夜最後一場交流賽。它至關重要,決定著最後‘音樂之鄉’的歸屬。而這九天的時間分佈如下。
第一天,將會是各國展示自己音樂傳承的時刻。
接下來的八天,將會由八個有資格參加交流賽的國家分別展示自己國家的音樂傳承。每一個國家都會有一天的時間來表演。
最後,將會由評委和全球的音樂愛好者來決定本屆的‘音樂之鄉’得主。”
“音樂之鄉!”
“音樂之鄉!”
“……”
主持人話音剛落,現場就爆發出了巨大的呼聲。
王默同樣在臺下微笑鼓著掌。
他早就瞭解了規則。
今天晚上不會有比賽,而是有資格參與最後一輪比賽的國家,分批次來展示自己的音樂文化底蘊。
說白了就是展示自己國家的樂器,並且說它們在自己國家有多麼豐富的歷史傳承,有多麼深厚的歷史文化。
而這個時候就特別有趣。
眾所周知,在歐美國家,鋼琴、小提琴、各種管絃樂器等等基本上都是不分家的,西方許多國家全都統一在用。
並且一用就是千年歲月。
於是,每一屆的音樂殿堂之夜,一到這個環節,英吉麗、奧地麗、意大莉等國家便在樂器的歸屬方面爭論得面紅耳赤。
鋼琴是你意大莉發明的?不好意思,我們英吉麗也有貢獻,是我們改進的。
小提琴也是你意大莉發明的?你好意思嗎?沒有我們英吉麗,長號早就消失了。
風琴是你英吉麗的傳統樂器?你問過我漂亮國沒?
反正誰也不服誰,於是每次到了各國展示自己樂器的環節,這些國家便索性將能擺出來的西方樂器全都擺了上去。
比如這一次。
全球進入最後一輪比賽的有八個國家,除了六大音樂王國之外,還包括英吉麗和華夏。
而當主持人宣佈開始展示音樂傳承後。
八個國家的代表團就會在舞臺上分批次展示出自己國家的傳統樂器,供全球所有人來欣賞和了解此國的音樂傳承。
很快,流程就開始了。
八個國家展覽的順序為:澳洲、德意志、奧地麗、英吉麗、意大莉、漂亮國、扶桑、華夏。
除了扶桑和華夏,其他六個國家擺出來的樂曲幾乎如出一轍,沒啥兩樣。
你搬鋼琴?我也搬鋼琴。
你拿小提琴?我也拿小提琴。
網友們看到這一幕,同樣笑得前俯後仰。
“都特麼不要臉啊。”
“這是六個國家複製黏貼了?”
“哈哈哈,你們稍稍改動一下也行啊。”
“其實真正傳承最深厚的還是意大莉,畢竟鋼琴、小提琴這兩樣樂器都是意大莉發明的。”
“發明有什麼用?誰在這件樂器上的貢獻最大,才是最有資格傳承的。我們英吉麗就發揚光大了鋼琴和小提琴,所以我們才最有資格。”
“放你的狗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