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
宣德大殿。
皇后統理解六宮以來,治宮有道,儉以養德,念其治宮有功,便不予深究,故貶為妃嬪,滋事不論。
另,查抄廉家房屋五千間,田地九千頃,銀鋪八十處,當鋪九十五處,銀票八千七百萬兩,黃金九千萬兩,白銀五千萬兩,人參一千五百斤,如意兩千柄,奇珍異寶不計其數,連誅廉家八百餘人,其中頗的妾室多達六十三人,除了正房等三位夫人以外,其餘均為異族人口。
此外與頗有關的主戰派一干人等,該殺的殺,該罷免的罷免,朝堂肅清,另一方面主和派首領俸、祿二位大人告老還鄉,如今朝堂內明爭暗鬥,新的格局慢慢形成。
“啟稟陛下,除已伏法的廉家二十二子外,如今仍有四子下落不明,臣已讓刑部下達懸賞令,相信不日便有結果。”
“啟稟陛下,老臣以為斬草需除根,不能放任廉家年幼一輩,若二十六子中有人圖謀不軌,意欲謀反,恐危及我帝國江山。”
“老臣附議。”
“老臣附議。”
……
皇帝半躺在龍椅上,撐著頭,正閉目養神,期間一言不發,貼身太監小聲呼喚,皇帝不僅不言反而打起了呼嚕。
“啟稟陛下,今日北鎮侯八百里加急。”
“念!”
皇帝裝睡治國已不是一兩日,大臣明瞭,貼身太監更是明瞭,睡而治國是為不理,是為拒絕。
“北境須卜滅國,恐苗疆再現!”
朝堂譁然,眾人無不驚愕。
北境須卜國,由十二部落組成的龐大國家,是除帝國以外的第二大強國,須卜人擅騎射,馬術尤為精湛,須卜鐵騎聞名天下,然須卜最厲害的卻不是騎兵,而是兵器製造,讓無數國家望其項背。
先帝時期,帝國與須卜邊境時有衝突發生,小規模的戰爭也打過數次,雙方不分勝負,為了穩固帝國江山,才有了後來永寧公主與須卜王子的聯姻。
然如此強大的須卜國竟然在幾天之內滅國了!還有什麼比這個訊息更令人匪夷所思,驚恐萬分的呢。
“苗疆在幾十年前不就覆滅了嗎?如今怎會再現?”
“苗疆再現不是好徵兆。”
“苗疆滅須卜國,難道是為了復仇?”
苗疆二字意味著恐懼,意味著殺戮,意味著蹂躪。
“傳,北鎮侯梁世卿即日進京面聖!”
“陛下,萬萬不可,萬萬不可,北鎮侯大人斷不可離開北寧城,若是讓北境諸國知曉,定會瞧準時機攻打北寧。”
“陛下,文大人所言極是,北鎮侯大人不可離寧,望陛下三思。”
眾大臣齊言,“望陛下三思。”
皇帝直了直身子,雙手負後,“眾卿可知為何北寧城能坐擁北境,堅若磐石,成為帝國北境之壁壘。”
“北鎮侯大人武功蓋世,旗下三字營更是驍勇善戰,戰無不勝,他愛民如子,深得民心……”
皇帝微微一笑,淡淡道:“天字榜前十的殺手,須卜盡佔其二,論武梁世卿遠不能及,北境須卜、讓季哪一個不是愛民如子的明君,比起臣子愛民不如國王愛民,更不如天子愛民,這一點梁世卿也比不過。”
大臣各抒己見但都被皇帝一一回絕,堵住了悠悠眾口。
詩仙立於一側,低首不言,好似睡著一般。
“老師有何高見?”
詩仙如夢初醒,拱手上前,悠悠然道:“陛下老臣以為,方才各位大人所言皆是對北鎮侯的誇讚之詞,確為事實,但亦是北鎮侯分內之事,若真言北寧城固若金湯之秘,老臣以為徐家夫人當屬首功。”
顯然針對詩仙的言論有人不服,“區區一介女流何以鍛刀鑄劍?如何能握錘鍛鐵?不過是江湖傳言罷了。”
詩仙拱手敬天,“陛下大興詩會,允女子入學,意在罷黜男女偏見,爾口中的一介女流是棄陛下的皇恩於不顧,還是視女子為草芥?”
那大臣聞言,磕首拜上,嘴裡直道冤枉,直表忠心,皇帝不言,一手托腮盯著龍案上的錦盒。
貼身太監開啟龍案上的錦盒,一把青龍盤旋的金色寶劍赫然而現,劍鞘遍佈龍鱗,龍首則置於劍柄末端,金環依附,宛若金龍附環。
皇帝拔劍頓時一道金光閃過,鋒利的劍鳴劃破大殿,震耳欲聾,彷彿出現了龍吟,“眾卿可識得此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