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之爭,有很大的原因便是因為這察舉制。
你作為舉薦人,你舉薦一個人當官了,你便是他的老師,你吩咐他的事情他能不做嗎?
於是乎,這便形成了一個黨派雛形。
世家根深蒂固的關係網,有很大關係便是因為這察舉制。
這也是曹操不得不頒佈招賢令的原因。
不是他手下沒有人才用,而是這個人才他不敢用。
朝堂之上,過半的臣子對著曹衝行禮,下跪,就像是無聲的抗爭一般。
可惜
本宮連之前修路的事情都沒有妥協,在科舉制上,他又如何會妥協。
對於科舉制的作用,或者說是世家宗親的用心,曹衝是再理解不過的事情了。
在思索一會兒之後,曹衝的話也是緩緩說出來了。
“建安十五年,父王頒佈《求賢令》。
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去歲,父王頒佈《舉士令》。
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稍微停頓了一下,曹衝的話繼續說了出來。
“父王二令,通篇便在求才,不問品德,若真求品德,天下賢才將損近半。”
荀衍早知道曹衝會如此說,馬上問道:“若無德之人為官,豈會將百姓視作骨肉?豈會忠心於大王與殿下?只有德才兼備之人,為官方能內修品德,外理民風,為大王與殿下計。”
呵呵。
話還說的挺好聽的。
但曹衝可沒有被荀衍的一番話說服,嘴角反而是露出了冷笑之色。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於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衝用伊摯、傅說、管仲、蕭何曹參韓信等人的例子來反駁荀衍的話。
德行有損的人真的不能當官?
恐怕不是這樣吧。
上面幾個人的例子,按照現在來說,都是德行有損的,但是他們當官了之後如何?
管仲,千古名相,蕭何曹參,漢之功臣
德行有損,如何不能當官?
荀衍沒想到曹衝居然如此巧舌能辯,一時間有些噎住了,但他的話馬上說了出來。
“管仲蕭何曹參韓信陳平,乃無德之人中的極少數,若殿下因為這極少數的人便招進來了無數侵害百姓的官員,這是否有違殿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