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賊的勾當,趁著天黑再合適不過了。就在不遠的過去,小偷翻牆進院,賊人小巷強姦,團伙城中搶劫,都在晚上。
而且坊市與宵禁只是一部分,在坊市之間,甚至還要建柵。
所謂建柵,就是除了主街,每條能與其他道路溝通的路,都設上柵欄。
一到晚上,管柵者就負責把柵鎖上,甚至要求關門閉戶,不許露頭。
如果碰見生產、急病等不得已的事,就要先去保甲那裡拿到門牌,方可放行,其餘一律不放。
一旦有盜賊犯柵,管柵者就敲鑼,因為是在夜裡,鑼鼓一敲,必定出了事,
“此柵鳴鑼,彼柵應之,柵柵相應,則到處鳴鑼、家家準備,盜賊有不膽落逃散者乎?”
可見古代為了防止夜晚有人做壞事,是什麼都想到了。
夜禁防盜的效果是很明顯的,但其阻礙經濟的副作用,要遠遠高過它帶來的好處。
這也是曹衝廢除坊市制宵禁制的原因。
晚上有盜賊不錯,但可以多設衙役,加大盜賊們的懲罰力度。
假使夜晚偷東西都可以砍頭,看誰敢偷?
想到這裡,曹衝馬上組織語言,話也是說出來了。
“宵禁與坊市制度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盜賊無所遁形,但是卻是妨礙了經濟的發展!不知道父王可知道開源節流這四個字的意思?”
這四個字簡潔易懂,曹操自然是點頭。
“開源指開拓財政收入來源,節流指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或少花錢多辦事。荀子在《富國》篇中說“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幣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君必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聽到曹操的這句話,曹衝點了點頭,說道:“依父王之言可見,宵禁制度只有節流,無開源之說。”
“此話怎講?”
“宵禁制度雖然減少不法之徒反而犯罪,但是卻使百姓之間的物物交易減少,商稅大減....”
曹衝廢了好大一番口舌,才讓曹操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你這番言語倒是有些道理,之前朝廷都是收人頭稅,地稅為主,但若是你所言之經濟發展起來了,商稅卻是不可小覷。”
好在這個時代的人沒有被後世頑固的思想所統治,而曹操也是善於改變,不是那種迂腐的人,不然,恐怕曹衝即便是費勁口舌,換在明清,也是半點用處都沒有的。
曹衝的長篇大論,讓一邊的曹丕眼睛亦是發亮。
他從來沒有想到這一點,即使曹丕心裡不想承認,但事實便是如此。
曹衝確實有治國之能,而且或許還比自己好。
這是父王想讓自己知道的事情嗎?
以此讓自己死心?
曹丕看著曹操一眼,轉而低下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