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毆打之事發生後,杜玄曾向韓延年提及,想讓五千漢兵集體向三千門客道歉。
但當時的韓延年義正言辭,堅決拒絕。
然而,經歷數日的餓困之後,漢兵們甚至對“易子相食”都有了一絲理解,更何況這無關痛癢的道歉?
一些原本呼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漢兵,此時也覺得,道個歉為了更好地生存、為了不給玄將軍找麻煩,不能算是失節,甚至能算是美德。
於是,五千漢兵主動向杜玄提及,願意為毆打三千門客表示悔恨,但除非三千門客教會漢兵如何在中華大地上做遊魂生意,否則絕不道歉。
作為汴梁城歷史名魂,三千門客要的就是面子,既然對方肯給面子,那一切都好說。
何況眾門客也感受到,王松沒有驅逐漢兵離開的意思,而杜玄這幾日對三千門客也是點頭哈腰,尊重異常。
於是,玉清宮南府便藉著這個臺階和北府重歸於好。
此後一段時間,南北府再次合作,三千門客的生意,紛紛讓五千漢兵參與。
門客們出謀劃策,接單接生意,出人出力的是五千漢兵,但最後分成時,漢兵拿小頭,門客拿大頭。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是三千門客在分成時,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五千漢兵也不再介意這種經意不經意的說辭,畢竟怒髮衝冠的後果,很是難受。
如今分成時拿小頭,五千漢兵得到的錢財也足以維持現世月薪兩萬的生活水平,更何況他們還不用交房租、不用還房貸。
有人帶,成長的速度自然很快。
隨著五千漢兵逐漸瞭解遊魂市場,他們也能在外面獨立做一些事。不過,五千漢兵對三千門客的依賴沒有因此減小。
如今的玉清宮,無論是南北府之間,還是南北府各自的內部成員之間,看起來都更加團結。
五千漢兵原本作為一體時,沒有個人獨立性,一榮俱榮一辱俱辱。
但當和三千門客一起做生意時,往往需要各自行動、分頭行動,漢兵之間的高下優劣便有了公論。
然而,五千漢兵並沒有因此分裂,他們精誠團結在一起,牢牢忠誠於杜玄。
漢兵之間的團結,並非經歷各種人性考驗後昇華而來的團結,而是來自當日患難之時“與子同袍”的戰友情誼,還有對主將的樸素信任。
三千門客基本沒有戰友情誼,他們對王松的忠誠也不過一紙契約。
但此時三千門客之間彼此之間的信任、團結,以及對主公的忠誠,也絲毫不輸五千漢兵,甚至比五千漢兵來得穩固。
兩千多年來,三千門客彼此間經歷過背叛、懷疑、考驗、仇恨,經歷過患難和榮華富貴,最終依然未曾各自散去,而是安於一個團體。
這是因為他們對這些人性問題,已經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曾經有門客背叛大夥、出賣大夥,但最後此人自責了千百年,而其他門客也用了300年終於原諒他,讓他重回團體。
三千門客大多都經歷過與同等級別的煎熬和痛苦,但熬過痛苦昇華涅槃之後,都化為彼此的信任和團結。
在五千漢兵、三千門客彼此團結的基礎上,玉清宮整體上也變得更加繁榮,更加強大。
儘管明眼人一看便知,在玉清宮,北府是南府的附庸,但眼見五千漢兵的生活迴歸正軌,杜玄也是由衷高興,他和王松以及南府門客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而蘇林呢,自打入駐了玉清宮,當初在天波府和三千門客的口頭約定便也失效,於是她又開始了尋寶活動,她親自從五千漢兵中選出一支精兵小隊,讓這支小隊按照《逸軼集》記載,全國各地蒐集隱匿的靈甲、武器。
只是,這次三千門客不僅未做反對,反而大力支援,因為蘇林此次尋寶的目的不再是充實衣櫃,而是全部用來武裝五千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