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如果今年市值是350億ꓹ你計劃明年的市值是700億,計劃後年的市值是1400億。”
“資料回答正確,是按什麼邏輯計劃的呢?”
“是按每年的市值比上一年翻倍來計劃的。”
“對,請大家記住ꓹ是按每年的市值比前一年翻倍來計劃的ꓹ對就的產值計劃ꓹ也是比前一年的產值翻倍來計劃的。”
“你來回答問題。
預計每股的獲益是20元左右。每年一個副總監可以獲得大致額外獎勵,也就是期權獎勵的金額是多少?”
“我不知道。”
“他不知道,你坐在邊,笑什麼笑,你來回答。”
“董事長,對不起,我也不知道。”
“不知道,你還笑人家。
這不是典型的五十步笑一百步嗎?”
“有沒有知道的,主動回答一下,請知道的舉手。”
“好,請那位第一個舉手的同事回答。”
“預計每股的獲益是20元左右。每年一個副總監可以獲得大致額外的期權獎勵金額是20萬元。”
“好,這個預計金額正確。
那每一個副總監計劃的期權股份是多少股呢?”
“好像是50000股。”
“不是好像是50000股,就是是50000股。你回答正確,你先坐下。”
“剛才這位同事,雖然回答正確了,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
我們現在的好多人,都喜歡用這個好像是,應該是,可能是。
請大家以後儘量不要這樣用詞。
尤其是搞商務工作的。
你說你一彙報你的這個專案的成本是多少千萬,產值是多少千萬。
你用成本好像是2000萬,產值好像是3000千萬這種語言來表達。
你說,你這資料的嚴謹性去哪裡了?
怎麼能夠獲得聽取彙報的領導的信任,怎麼不會讓領導擔心你的工作質量呢。”
“今天的提問就提到這裡了。
這個效果我感覺不錯。
既能夠把我講得內容講給你們聽。
又能夠當堂檢查,你們是否聽明白我講的內容了。
我講的這些內容,都是透過公司的各方面反饋資訊,經過研究、思考後得出來的一些想法或者是主意或者是最終形成的政策。
可能大家也發現了,有可能我是在講解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會產生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