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城堡體積還相當大,畢竟就算是在藍星上面,一百多公里的城市,也已經算是大城市了。
而且在這些平臺上,還有有幾個大型的符陣,用途除了增加火星的引力以外,還有著防禦的作用。
人類在藍星的環境下已經完全適應了藍星的重力,那麼突然換到了其他的地方,難免會因為重力的改變,引發各種的疾病,在失重的空間站中,時間久了,就會出現各種的太空疾病,換成其他地方,引力不足的地方,自然也會出現,只不過會堅持得更久罷了。
楊青在聚變反應中應用了壓力符陣,就是從外界給核心的位置增加壓力,從而促進聚變反應的進行。
雖然以火星的體積,幾乎沒有可能把它加壓到聚變反應堆的壓力,但是楊青又不需要這麼大的壓力,一個標準藍星重力,就足夠了。
與此同時,因為火星磁場的薄弱,這些平臺還要擔負起建立電磁場的任務,免得辛辛苦苦製造出的大氣層,都被太陽風吹跑了。
當然這些都是在火星外面進行的,真要殖民火星,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下一步就是給火星增重。
作為一個行星,火星是太陽系第二小的行星,僅比水星大一點,質量跟水星也差不多,所以增強它的重量,不僅可以增大它的重力,還能有效降低星外平臺上面壓力符陣的能量消耗。
而且就在在木星和火星軌道之間,有一個小行星帶,那裡有著難以計數的小星星,其中還有幾顆僅比月球小的矮行星,比如穀神星和灶神星。
這種矮行星就算是楊青,也暫時無能為力,拖動它們,消耗的能量也是難以計數的。
更何況這種成熟的星體,一般裡面都有著比較脆弱的核心,還有自轉,很難為它們安裝合適的推進器。
總不能像是流浪地球那樣,給它們弄幾個行星發動機吧?
不過除了這些矮行星,小行星帶還有大量的小行星,從幾公里到幾百公里不等,它們才是楊青的目標。
楊青計劃用上幾年的時間,把這些小行星從小行星帶推出來,然後和火星撞擊,從而利用它們的體積還有動能,重新點燃火星的核心,讓火星迅速升溫。
當然幾百公里的小行星肯定不可能直接撞在火星上,那樣的龐然大物,很有可能直接把火星撞碎。
它們就需要被分割開來,變成直徑在十公里左右的小塊。
雖然這樣的小塊,撞擊在火星上,其實也是一種災難,就像六千五百萬年以前,撞擊在美洲的小行星,它的直徑也不過十幾公里罷了,卻直接滅絕了恐龍,讓整個藍星進入到了一個冰河時代。
但是火星沒有生命存在,或者說沒有明顯的大型生物存在,那麼對於火星來說,這樣的撞擊,就真的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