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太空城市或許是人類的未來,卻同樣不合楊青的口味。
他嚮往的是一個能夠自由活動的大地,而不是冰冷的太空城堡。
金星雖然跟藍星最為相似,但是厚重的大氣層,卻阻礙了人類對它的開發。
讓金星降溫很容易,只要為它增加幾個巨大的遮陽傘就行了,但是這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實際上因為金星大氣層裡面的雲層關係, 照射進金星的太陽光很大一部分都被直接反射掉了,儘管它距離太陽比藍星進了很多,但是吸收的光照,並不比藍星更多。
能夠在跟藍星質量差不多的情況下,擁有一個比藍星厚重得多的大氣層,尤其還沒有內磁場的保護, 大氣每時每刻都被太陽風吹襲著,說明它的內部,一定有著劇烈的地質活動,從而釋放出天量的氣體,作為大氣層的補充。
所以就算是把所有的陽光都遮住,金星什麼時候能夠冷卻下來,達到可以居住的程度,都是一個未知數,這個時間或許會以千年來計算。
畢竟一個直徑超過一萬公里的龐然大物,就像一個燒紅了的鐵球,想讓它涼下來,實在太困難了。
金星暫時沒有辦法,所以在內太陽系,就只剩下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火星。
但是火星同樣有它的缺點,最主要的一點, 就是它太小了。
火星的直徑只有藍星的一半, 體積的百分之十五,質量的百分之十一,表面重力是月球的2.5倍,是藍星的五分之二。
它雖然有著大氣層, 但是大氣層最底部的氣壓,也僅為藍星的百分之一,就算是空氣中氧氣的比率合適,人類也無法在上面生存。
要知道就算是在接近九千米高度的珠穆朗瑪峰,氣壓只有海平面的百分之三十,絕大多數人已經不得不依靠氧氣瓶生存了,更別說火星表面了。
所以想要把火星改進到像藍星一樣,依然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任務。
改造火星首要任務有兩個,一個是升溫,給火星增加幾個反射陽光的大傘。
只要火星接受陽光增加百分之一,那麼它的整體溫度就差不多能夠增加到五十度。
那時候,火星赤道附近的最大溫度就會超過三十度,並且因為火星缺乏水分,地表溫度很可能會達到七八十度。
這樣的大傘同時也是太陽能電池板,在太空中拼湊出幾個或者幾十個,直徑至少在一百多公里以上的陣列,一邊以太陽能發電來製造靈氣, 一邊用反射光, 照射在火星上升溫。
具體的操作自然要按照升溫效果來看,不過這些其實都是一些成熟的技術,唯獨就是需要的太陽能面板實在太多,還需要大量的支架,把它們按照一定的角度,安裝起來,所以用料很多,發射任務較重這樣一個缺點,而且還要在太空中裝配,對於工人的技術要求較高。
不過現在有無工質推進技術,還有在小嬡控制下的大量機器人,它們比起任何宇航員,都更適合無重力環境下的工作,隨身更是攜帶著各種各樣的工具,隨時能夠進行打孔,鐳射焊接,螺栓連線等工作。
其實這樣太陽能面板組成的平臺,在未來也很有可能擴充套件開來,變成一個個的太空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