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真正意義上的殺一儆百,變成了單純的屠殺,還要被蓋上,奉孝屠城的遮羞布。
這叫什麼?
這是九州人最喜歡用的,比喻手法。
然而,殺降,或許可以理解為,殺一儆百,殺雞儆猴,最初目的,在極小的機率下,可能會是為了減少之後的殺戮和罪行,所以才不得已用那些殘兵敗將的生命祭天!
後來,仁山從小有所成,變成了一個,野心越來越膨脹的壞人。
或者說,強者。
因為他可以肆意主宰別人的生命,讓恐怖和絕望,蔓延九州,就從他自己開始。
看過前文的讀者都知道,徐行去了兩趟越城,第一趟的時候,就幫了仁山一個大忙,他做了一件事,一件,仁山一直都想做,可是一直都在猶豫不決的事。
其實,仁山是有榮辱價值觀的,在他看來,他是臣,越王是君,如此,君臣關係,就確立了,但是,他又當又立。
心裡面,希望自己早點可以掌握越城的一切,雖然也產生過弒君的邪惡念頭,但是他始終還是剋制住了。
直到徐行的到來。
毫不誇張的說,徐行的到來,改變了天下大勢,尤其是改變了仁山的行為準則。
試想一下,越王突然駕崩,這時的老百姓們,雖然都高興的合不攏嘴,因為一個沉迷享樂,只知道耍耍嘴上功夫的廢物,終於死了。
“越王一死,越城非但沒有亂糟糟,反倒是大家都挺高興的,他這一死,可比他健康幸福的活在這個世界上,貢獻大多了。”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越王雖然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會永垂不朽,所以,大家不必悲傷。”
那麼,問題來了。
名聲這個東西,真的很重要嗎?
或者說,真實存在嗎?
說起來有些奇怪,越王的支持者,雖然不多,但是仁山之所以還不敢自己親自動手殺越城,還是因為,怕惹來非議。
俗話說,人言可畏,如果有心之人,藉助這一次機會,拿這個當做熱點話題,一炒再炒,甚至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多次加工,然後得出來一個非常恐怖的言論,誤人子弟。
如此,仁山的名聲,就毀於一旦了。
但是,徐行來了之後,一切都不同了。
誠然,徐行殺越王,是為了送個順水人情,本意雖然是為了讓仁山背黑鍋,但是實際情況,似乎和原計劃,有那麼一點點差異。
仁山看到已經死了的越王,終於還是解開了心結,執著了很多年的隱晦,在那一刻,被徹底戳穿。
留下的,僅僅只是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樂。
既然越王已經死了,那麼也無需仁山動手了,更無需糾結了,只是,對於仁山而言,這一次,更像是一個僚機。
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隱秘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