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專職管事,是鎮內財力雄厚的大商人看到商機,專門推出的職業經理人,便若鄭氏等農行一樣,為有大量田地,又無餘丁耕種的靖邊軍各級軍官經營產業,他們只管坐享其成便好。
這種新生事務,當然讓許多人猶豫觀望,這些保安州人商議的結果,便是自己還可以幹好多年,等將來再說吧。
他們議論聽在李邦華耳中,直有目不暇接,如聽天書之感。
越瞭解宣府鎮,就覺得這個地方越陌生,越令人恐懼,只覺一切皆是惡行惡狀,恨不得揮手掃滅一切,讓其迴歸正統來才好。
……
還有,在路途中時,李邦華也看到了宣報時報的最新訊息,不滿歸不滿,每一期報紙,他還是要看的。
王鬥號召民眾開發漠南,經微服私訪後,李邦華態度有所轉變,認為這是好事,預設了,不反對。但當中的招募吏員訊息,引起他的極大不滿。
吏員考核制與科舉制誰優誰劣先不說,但朝廷選拔官員至少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
一是正,二是少。
所有能為官者,皆是飽讀聖賢書者,他們又從童生、秀才、舉人、進士步步考核,層層淘汰,最後才得以為官,至少操守上,個人修養上,他們大部分是沒問題的。
而吏員是什麼人?
有句話,隨你官清似水,難逃吏滑如油,指的就是這些人。
這些吏,國朝初期,還由官府從地方上選取家世清白的百姓充任,個個還需有德有才。
然到了現在,各地盡由吏員家族把持,他們與地方士紳裡甲狼狽為奸,皆是頭頂生瘡,腳底流膿之輩。可以說,國朝大部分事情,就是壞在這些人手上。
畢竟地方官都有著籍貫迴避制度,大部分是外省人,土風不諳,語言難曉,當然就要聽吏胥的,甚至如木偶似的任他們擺佈。
等最終各官弄明白後,已經要到期滿離任了,所以他們存在感,遠遠不如地方吏、胥。
地方官終有任職時間,吏員則是一代代在本地生存,經常有“吏胥窟穴其中,父以是傳之子,兄以是傳之弟”,州縣實權盡入其手的痼疾,他們操弄地方事務,愚弄官員。
比如官員要加一升的糧,最後給你弄個一斗,甚至一石出來,這些加派,還盡入吏胥與鄉紳們腰包,卻讓頭頂的官員大人頂缸。
國朝加派三餉,全額才有多少,真正加到百姓頭上,會是這樣天怒人怨嗎?還不是下面吏員乾的好事!
官員就算貪一點,一人也貪不了多少,加派多出部分,十成至少有七、八成是這些人貪了。
然後全大明一算,便是驚人數字。
所以,吏員的操守與修養不讓人放心,都護府任用此輩,危矣!
此為不正。
還有,觀王鬥部門分得這麼細,招募吏員之多,百姓如何承受供養?
此為冗!
可以想象宣府鎮與都護府未來冗官冗吏,百姓苦矣!
李邦華憂心忡忡:“永寧侯走入歧途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