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時間的外出旅行當中,儘管荒野之中存在的有敵意的人或者生物才是冒險故事往往大書特書的物件,但真正的冒險實際上早在出發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樸素又繁瑣的準備工作無比重要,哪怕僅僅只是兩三日的旅程,物品也必須儘量都攜帶好,以防不測。
人的所需簡單總結便是“衣食住行”這四樣,出門在外負重有限自然不可追求奢華,但儘管如此,仍舊需要盡力滿足避免自己因為過於艱苦的旅行精疲力盡。
平原眾多可以大量養殖牲畜的里加爾人愛穿皮鞋,而新月洲人則喜好編織的草鞋。兩者雖然外觀與結構都有很多區分,但卻都有結實耐穿的共通點。
為了防止腳的面板被自己的鞋幫或是鞋帶磨破,而且也有抵禦外界各種寒冷潮溼等因素的緣由,鞋靴裡頭便還要再穿上布或者針織羊毛做成的襪子,最好再在行李之中帶上一雙備用。
除此以外,基礎的衣物也必須帶上最少一兩套備用。衣物的要求很簡單,輕便合身,堅固又耐用。里加爾人尤其是東海岸人的首選是各種經過縮絨處理的羊毛布,上衣的內裡會襯有亞麻,而下裝則通常只有腰圍一週會封著亞麻加固。
月之國羊毛產量稀少,因而大部分衣物便是以棉織成的布帛,或是棉麻混紡。
內裡穿著的衣物講究保暖舒適,而在此之上他們還需要一件防水可以抵禦風雨的外套。厚實帆布過蠟或是以膠油鞣製達成防水處理的很是常見,就連蘇奧米爾人和帕德羅西帝國人愛用的羊毛斗篷也與外套或緊身褲不同,在編織時會盡量保留羊毛中的油脂,以增強密封防水效能。
新月洲的人很喜歡用長長的蓑草曬乾之後製成雨衣,但這種草只生長在南方溫暖地區。若非四通八達的永川河流域,地處北方的人很難入手這種輕便又廉價的雨具。
自身的“衣”的部分解決之後,接下來的另一項則是“住”。人的負重有限因而這個部分定然是需要作出最大取捨的——擁有牲畜揹負輜重的隊伍可以攜帶由杆子和布料組成的帳篷,但只有帳篷遮蔽的話也是不足的。
在帳篷內裡睡眠的人需要寢具以保暖隔絕溼氣,尤其是鋪在地上的地鋪,往往不光需要有保暖防潮效能還需有一定厚度,以便在人躺上去時能形成一定的緩衝,不至於讓地面上的細小石子與凹凸不平硌得夜裡輾轉難眠。
和人在室內常用的布團地鋪是以棉布填充棉絮製成,雖然舒適但並不適合旅行。一來體積過大,二來容易破損或者受潮變重。
亨利等人攜帶的地鋪是在蘇奧米爾入手的,以針織羊毛編織成的地鋪厚度和防潮效能還有保暖性都十分不錯,也堅韌耐用。若是天氣實在太冷,還可以在上面再鋪一張羊皮。而和人跟夷人所攜帶的則十分相似,都是一張草編的席子配上獸皮或是布帛墊層。簡單,卻又實用。
鋪在身下的簡單地鋪佐以斗篷或者外套作為蓋被,再將自己脫下來的衣物捲成團捆紮一下當做枕頭。若是小規模的旅人沒有帳篷遮風避雨,這就會是他們在荒野之中僅有的寢具與住所。
身上穿的,夜裡枕著入睡的解決過後,便是旅“行”之中所需要的各種物品。
要點火,需要的有一塊燧石和一把火鐮;火絨可以用麻繩解開弄鬆之後充當,也可以在荒野之中搜集物資;夜裡若是要做事的話,光靠不可移動的篝火是不夠的,所以還需要一盞燈籠。
修補軟裝備需要備用的布匹和小塊的牛皮或者羊皮,之後是縫紉用的針、亞麻或者絲制的線以及配套的蜂蠟。蜂蠟的用處多多,不光可以用來進行防水密封處理,縫紉的時候將針線在蜂蠟上面拉緊過一下,能起到一定的潤滑效果,使得針線更容易穿過物品。
保養盔甲除鏽與武器刀具打磨則需要浮石與油石,再配上用小罐裝的豬油或者其它動物油脂,或是用軟木塞密封的小罐橄欖油,不光可以作為食物,同時也是武器與鎧甲的保養用品。
最後再加上水具,以及進餐所需的小刀、便攜不易碎的木製餐具,輕質的鍛打旅行小吊鍋或者再加上煎盤組成的炊具。如此解決了“行”的裝備,最後剩下的,就是最為麻煩的“食”的部分了。
旅行中的食物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大抵是佔到了“衣食住行”當中將近一半準備工作的部分。其它裝備如寢具與衣物之類,只要質量可靠,同一份裝備可以長期重複使用。但食物不行。
食物是消耗品,每日都會有損耗,因此必須根據行進路途的日程來仔細計算要攜帶的口糧。
而在這一基礎上還得再加上負重的因素,背的東西越多自然內心會越有安全感,但是過分沉重的行李會早早使得你累趴,疲勞加上過於沉重的裝備會大大增加失足落入山崖或者水中之類的危險。
必須帶夠,卻又不能帶太多。這兩點本身就需要讓人好生費上一番糾結,除此之外卻還仍舊有儲存的問題。
一行人出發時是春天,天氣仍舊算是涼爽,但也沒有冬天那麼穩定。時寒時暖加上溼氣的緣故,儲存的食物會很容易受潮發黴。
寒冷的北方冬天新鮮食材不需要進行太複雜的處理也能帶出門幾天不會壞,但在其它幾個季節時,攜帶的口糧就必須經過嚴苛的挑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