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態。
殷俊見他謙恭相求,心中大為受用,故作高深道:“這個話題,說起來可就大去了……”
咳,吐!
說你胖你還喘上了?
快說!
殷俊吃了個癟,立即恢復了常態,他捋了捋前因後果後,便開始娓娓道來。
按照他的說法,這件事情前後跨度還真是不小。
整件事情的起因,還要從戚景的北上抗狄開始說起。
細說如下:
戚景在遵從朝廷調令離開東部沿海之後,便直接去了北方軍事要塞,以抗擊韃靼和瓦剌的侵擾。
在他的精準指揮以及三軍將士的奮勇抗擊下,混亂的時局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在某一次大捷中,他甚至還差點活捉了叛國逆賊張程東。
不過,戚景卻沒有貪功,而是把一切的功勞全都奉給了天子。
他在上表中有言,若不是前幾年時聖天子大修長城,把防禦工事做得堅不可破,就不可能有現在的勝利與大捷。所以說,這都是陛下的高瞻遠矚帶來的功勞,而我戚景,只是沾了一點前人栽樹的餘因蔭而已。
皇帝聽得是龍心大悅,在盛讚戚景的同時,還不忘把之前那些阻止他大修長城的官員們痛罵幾遍。
繼續說回北方的戰事。
在歷經了數次鏖戰之後,北方又重新恢復到了原有的對峙狀態,敵我雙方各守一邊,烽煙暫熄。
而就在這時,隔海相望的扶桑國的時局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據傳,該國有一位軍事卓越的織田將軍,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統一了整個扶桑,結束了該國長達數十年的戰亂。
難怪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倭寇的襲擾驟然消失,原來是那個島國迴歸了大一統。
四海時局有變,大奉國自然也要修訂自己的國策方針,於是,皇帝在和內閣要員商討之後,很快定下了三方之策,具體如下:
對於大北方的軍事強敵,依舊採取強又硬的鐵腕手段,絕不相讓一寸國土。
對於西方的少數他族,皇帝採取了齊譽之前獻諫的改土歸流之策,另加懷柔安撫。
而對於東部的海岸線,應當以威武的水師進行震懾,遇敵則拒,無敵則防。
至於南海一帶的小藩屬國,既無威脅也無壓力,可以忽略不計。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北硬、西柔、東拒的三大國策。
然而,在這三大國策中,第一專案前已經實現了,第二項也正在實施中,唯獨這第三項尚無著落。
眾所周知,要想加強海岸線的防禦,就要大力加強水師的建設,那,又該怎麼個加強法呢?
皇帝透過得來的屯門海戰中的資訊得知,當今的海戰法則和以前相比,已經出現了巨大變化,神機營的弓弩和箭矢已經有些落伍了。
火器,才是未來水師的主戰武器。
齊譽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發動的這場區域性戰爭,卻無意間推快了歷史的該有程序,讓火器時代提前了不少。
這不僅僅是大奉王朝,據說就連毗鄰的安南、寮國、以及宿敵扶桑,都對西洋的火器商拋去了訂購的橄欖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