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話說大奉朝的皇帝李良吉,他在注意到了火器於海戰中的重要性之後,便萌生出了打造鯤鵬水師的長遠想法。
這種型別的水師,主要分為是戰艦和火器兩大部分。
先說戰艦這塊。
關於這方面的建設,朝廷倒是一直都沒落下,只不過,在早年時把重點放在了下西洋用大寶船上,直到後來,皇帝把這事叫停,才算是把造船的重心轉移到了軍事上來。
總的來說,在造船這塊,大奉是要人員有人員,要技術有技術,只要財政上的撥款到位,新服役的戰艦就能在東海里下餃子。
還有就是火器這塊。
這裡的火器並不是指宋時那一類的老舊的青銅火銃,而是精鋼所鑄的實戰性火炮。關於這一方面,大奉目前還屬於是空白期,必須進行填補才行。
可選的方法有兩種,自主研發製造,或者是朝別國採買。
二選一。
可是,如何選擇為好呢?
對此,皇帝也一時拿捏不準,所以他決定,想聽一聽大臣們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以為自己明鑑抉擇。
之前時,瓊州知府齊譽曾有上書,他言,像火炮這種國之重器,必須得自主研製以及自產,萬不能依賴他國的供應,否則,就會受制於人,而且,還易被‘敵人’摸清自家的真實實力。
聽起來有些道理。
然而,齊譽的這個觀點卻遭到了戶部、兵部以及工部三大尚書的聯合反對。
尚書們皆認為,進口外洋火器才是最具時效、最為可靠的上上之策。靠自家一步步地研發製造,那得等到猴年馬月才能列裝呀?
豈不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事,我事之師。
也就是說,別國的先進技術,是可以為我國使用或者是借鑑的。
不過,尚書們也認可,自主研發確實不能忽視,但是,這事卻是急不來的,需要一步步地去摸索、去實現。
這時,吳晚榮諫言:不如先朝外洋採買幾批,在得到了之後,咱們偷偷學著仿製,久之定有所成。
嗯,很有道理!
這是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之法,甚是可取。
然而,徜徉其中的皇帝和大臣們卻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人家不可能把家裡頭最先進的東西售賣給你,你最終能仿到的,都是人家淘汰了的過時之物。
自主研發雖然費時費力,但卻是長久之計,抄襲仿製雖有一時之快,但卻處處受制於人,也終究會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
這種遠見,在除了深知其弊的齊大郎之外,卻是沒人看得出來,因為,當下的大奉王朝,還沒有吃過這方面的虧。
最終,皇帝採納了吳晚榮的諫言,決定從外洋的佛郎機國人的手裡,採買三批所謂的‘紅夷大炮’,以為鯤鵬水師的騰飛做出奠基……
“臥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