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象,在失去了精神領袖後的拜帝教是多麼的不堪一擊,幾乎無力反抗。而哈里,也正是撿了這麼一個漏洞才一舉發展起來的。
如果葛裘不死的話,哈里的傳教絕不會這麼順利。
驚悉拜帝教被瓦解後,燕王就更加坐不住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必須得儘快起事才行。
不能再拖了!
於是,他便開始遊說諸王,希望他們能夠和自己一起舉大義,揚大旗。
作為利益交換,燕王對諸王作出了承諾,他若為帝,但凡是宗室中人永不削藩。
據川王妃猜測,燕王還真有可能說服了謹慎的趙王,並且拿到了後者的口頭承諾。
總的來說,準備還算充分,就唯獨缺少戰馬。
要知道,戰馬可是戰場上重甲力量,這個道理,戎馬出身的燕王自然懂得。
於是,他便讓川王妃去和東虜的諸首領進行磋商,己方或用銀錢、或用鐵器,去交換他們的壯馬,以補戰儲。
可他為什麼會選擇東虜人呢?
這也是有原因的。
東虜是個大部落,可是混得卻不咋地,由於他們常年遭受老大哥韃靼的壓迫,活動範圍也被壓縮的越來越小,最後,不得不向遼東一帶夾縫裡求生存。
而當下的遼東一帶,剛好是隸屬於山東府管轄,與齊魯之地的樂安更呈隔海相望狀。就船運物質方面來說,可謂是極為便利,關鍵是,可以避開山海關。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燕王才看上了東虜人。
而失去了大的利用價值的川王妃,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和東虜人進行交涉。
但是,她又很擔心自己一行人會被皇帝拋撒出的內衛盯上,於是,她就想出了這一回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方法。
也就是,先將齊譽以及暗衛的注意力全都引到寧陽縣去,而她自己則在梁山一帶暗裡談事。
選擇梁山議事,也是迫不得已之舉,目前的東虜人剛從趙王的封地趕來,屬於是從南往北走,剛好路徑此地,所以才選在了這裡。
結果,川王妃失算了,此計被齊譽相當及時地給識破了。
之所以稱之為是相當及時,那是因為她目前已經諸事談妥,也付下了相關訂金,再過一日,她就可以抽身離去了。
誰曾想,卻被人生擒。
真是功虧一簣啊!
可是,東虜人為什麼會追殺齊譽呢?
按照川王妃的話來說,東虜人只想在火中取栗,賺取一些實際上的利益,並不想真正地與大奉朝廷敵對。事情敗漏確實可惜,但若是殺了御史大人的話,那不就守住這個秘密了嗎?
……
說完了這些,川王妃就幽幽一嘆,再看她的臉上,一縷鮮血正沿著嘴角處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