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館的室外活動區,根據熊貓棲息地的特點,設計成山地的造型,高低起伏不平,這樣也可以增加大熊貓平時的活動量。
既然是太極陰陽圖,兩邊的環境自然要有所區別。
一側是茂密的森林,另一側則是稀疏的竹林,形成對比,給遊客帶來截然不同的參觀體驗。
當然,兩側展區都要有溪水的存在,營造野外棲息地的氣氛,看起來更加真實自然。
大熊貓館分為室內參觀和室外參觀,室內參觀採用大面積的玻璃幕牆,避免玻璃反光帶來的困擾。
遊客可以選取任意角度,近距離地觀賞大熊貓。
太極魚的圓形空間,既給予了大熊貓充足的逃避空間,又不會離遊客的視線太遠!
結合展區中森林、岩石的遮蔽,使遊客在任意一個參觀點都無法一窺展區全貌。
圓形的走廊是可以看到對面的玻璃幕牆,不過由於室內室外光線差,自然形成了光比隔障,望過去也是一片黑。
大部分的區域都不會產生交叉視角!
這麼漂亮的展區,當然會選擇一塊區域設定為餐廳啦。
遊客可以一邊透過落地窗欣賞大熊貓,一邊享受美食。
熊貓餐廳在參觀環線前段林中精靈主題區,獅子餐廳在中段掠食者主題區,動物餐廳在後段兩爬館旁邊的休息區。
幾個餐廳形成品字形的輻射區域,整個動物園想吃飯的遊客都能照顧到,完美。
沿著坡道到上層,就是室外展區了。
透過抬升太極圖案的兩端,製造出起伏的觀景臺。
大熊貓也因為起伏的地形和棲架的搭建,可以位於和遊客同一個高度的平面。
不會感覺到,遊客居高臨下的俯瞰而不自在。
大熊貓館運用起伏的場地形態,還有類似山洞,隧道這樣自然的空間形式,在參觀的時候,讓遊客無意識感覺到一種旋轉的動感,而在圓形的中心又是絕對的靜止狀態。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就像太極一樣,矛盾而又和諧統一。
這樣的場館,絕對能給遊客帶來非常新奇有趣的參觀體驗,甚至產生某種奇妙的感悟。
公熊貓與母熊貓。
遊客與動物。
人與自然。
不都是在矛盾中,尋找和諧的相處之道嗎?
再就是一些設計上的細節了。
像小熊貓館一樣,大熊貓館的外牆會用一排排粗大的竹子塑造外觀,增加遊客的沉浸感。
陰陽魚中間的阻隔牆也用竹子,死掉老竹子的粗硬竹竿,大熊貓應該是沒興趣啃的。
這樣大熊貓館就設計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