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新科狀元、榜眼、探花早早來到甘泉宮等候皇帝接見。
狀元尹直,二十四歲;榜眼耿裕二十五歲;探花張寧二十九歲。
景泰朝這些新晉天子門生,一個個朝氣蓬勃、躊躇滿志。
何宜、高瑤陪著三個人在觀心亭一邊喝茶,一邊等皇帝到來。
尹直、耿裕、張寧都非常緊張,沒想到自己鯉魚躍龍門,一下躍這麼高,直接就要成天子近臣了。
與前兩屆一樣,每到這時候,就該著何宜現身說法了。
三人中,數尹直最看重功名,也最先向何宜問道:“行義兄,一會面君有什麼要注意的,還請賜教一二。”
何宜笑著擺擺手:“賜教不敢當,一會聖上只是跟你們隨便聊聊,不會講什麼太嚴肅的東西,你們不用緊張。
你們都是親生的天子門生,不像我是後孃養的,聖上一個個都把你們當寶貝呢,
就只有一條,我偷偷跟你們說,你們別告訴外人。”
三人聞言,連忙表示洗耳恭聽。
何宜繼續說道:“本來是內閣會同吏部、禮部定的名次,榜眼和探花郎都是二甲十幾名,狀元是二甲九十多名。
最終是聖上親自閱卷,重定了名次,才把你們三人提升為狀元、榜眼、探花。
所以你們心裡得清楚自己的座師是誰,千萬不要進錯了廟,拜錯了菩薩。”
聽到何宜親口說出來,三人才確認坊間傳聞不虛,壓了這麼久才放榜,果然是皇帝調整了名次。
眾人閒聊半晌,皇帝才姍姍來遲。
三位新科進士連忙大禮參拜,朱祁鈺親自上前扶起,溫和笑道:“三位愛卿不必多禮,今日是家宴,都不要拘束。”
朱祁鈺帶著眾人來到青雲閣中,依次落座。
三樓之上,風景更好,隔窗望去,湖光山色,荷葉連天。
朱祁鈺罕見地沒有歪在榻上,而是端坐著一邊喝茶,一邊與眾人閒談。
聊著聊著,很自然就聊到了朝鮮和日本,朱祁鈺問道:“寡人要滅了朝鮮、日本,你們怎麼看?”
三人對視一眼,能怎麼看,前一陣子明軍剛剛打了個大敗仗,三萬遼東軍都投降朝鮮了,說奇恥大辱有點過,但也是要多不體面就有多不體面。
另外三萬京軍士氣也有點低落,打了這麼久都沒有戰果。
坊間傳言,什麼難聽的都有,連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都出來了。
見另外兩人都非常謙讓,尹直只能硬著頭皮如實答道:“聖上請恕臣愚鈍,朝鮮人口有五百餘萬,日本人口至少有八百餘萬,而且還有很大增長潛力。
若是能將朝鮮、日本收入大明版圖,自然能夠大大增強國力,我大明內地百姓也能減輕不小的負擔。
只是朝鮮有能戰之兵至少十萬,日本更是有能力湊出二十萬大軍。
微臣有些想不通,如何才能在不傷筋動骨的情況下攻滅朝鮮和日本。”
朱祁鈺點點頭:“這不怪你,你以前接觸不到國家機密,掌握的資訊太少了。你想先去翰林院還是先去六部?”
尹直壯著膽子回道:“微臣斗膽,想侍君伴駕。”
朱祁鈺讚許地點點頭:“可以,那你就任翰林院編修,兼中書舍人,留在甘泉宮協理軍政吧。”
一個新科進士,有上進心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