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0,1秒鐘,一陣劇烈的爆炸響起。
滿載排水量數萬噸的油輪,好像是從海底被人踹了一腳一樣。
猛地向上竄了一下!
爆炸的餘波甚至在海面上掀起了一陣大風。
這一場爆炸,即使是在幾百公里外的鯨群,都能夠從海浪的餘波之中感受到。
趨利避害的本能,立刻讓這群鯨,遠離了他們本來的位置。
甚至因此躲過了一群以科研為藉口,進行獵鯨運動的腳盆人的魔爪。
在進行武器測試之前,進行導彈研發的研究員們,就已經進行了充足的計算。
得出了武器測試的最佳間隔時間。
他們不得不給各個導彈,留出一定的時間。
否則很有可能出現意外。
比如,在遭受到了一枚導彈的襲擊後,又來了一枚。
直接導致原本能夠承擔更多武器實驗的靶船沉沒。
本著節約利用的理念,也要稍稍拉大間隔時間。
其實導彈威力較大,也是為什麼這一次導彈實驗並沒有實驗船在附近的重要原因。
即使是間隔十海里,依然對實驗船上的船員和科研工作者有一定的風險。
所以,這時候實驗船隻能夠在距離導彈實驗海域比較遠的地帶等著。
等著武器實驗結束之後,他們再去靶船沉沒的海域,將眾多的黑盒子打撈上來。
“準備進行“二號導彈”打擊測試。”
大約過去了十分鐘,機長下令進行第二輪武器測試。
其實十分鐘時間,只是稍微減少了第一次武器實驗的影響。
不過他們也沒辦法,今天要測試的武器還有很多。
如果不抓緊時間,那麼他們可能就沒有足夠的燃料飛回國。
二號導彈比剛剛完成打擊的一號導彈,還要更大一圈。
如果將一號導彈比作小拇指粗,那麼二號導彈最少有大拇指粗細。
這也和他們的作用不同有關係。
一號導彈作為反艦導彈,更加追求速度和精準度。
二號導彈則是一款子母彈。
追求的是打擊面積。
胖胖的二號導彈,啟動自身的火箭發動機之後,也沒有達到一號導彈的超級速度。
只達到了6馬赫的速度。
不過。
這樣的速度,對於大多數的防空系統來說,依然是一個考驗。
四十秒的飛行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