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的全球部署性質的戰略轟炸機需求吧?”
坐在老首長對面的張星揚,皺著眉頭說道。
“還是說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又有了什麼新想法?”
“老轟六,也確實是到了該換的時候。”
張星揚最後忍不住吐槽道。
如果評選出空軍之中服役最久的主戰裝備,那麼絕對非轟6莫屬。
自從59年第一架轟六原型機在哈飛下線,到最後一架轟六推出空軍序列,超過一百年的時間。
堪稱百年老將!
在上百年的改造歷史之中,不斷對轟六進行各種改造和加強。
從航電系統到內部裝置佈局,再到掛載武器,都是一變再變。
甚至在後期的改進之中,機體外形和發動機佈局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導致,即使是將轟6Z放到圖16的設計師德米特里·馬爾科夫眼前。
他也很難將自己面前的傢伙認出來。
“新一代戰略轟炸機,要面臨的困難遠遠高於你之前接手的殲20專案。”
老首長身體坐得筆直,好像一把利劍:
“我們目前也是向你徵求意見,你覺得下一代轟炸機應該具備哪些效能?”
“全球打擊的超遠端戰略轟炸機,只是大家在鷹醬空軍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想法。”
“具體怎麼樣,還是要看伱們這些技術專家的意見。”
作為殲20的最終掌舵人,張星揚的意見份量,在高層的心裡還是非常重的。
張星揚這時候也咂摸出一點味道了,想了想之後說道:
“武器的發展實際上還是為了國家的需求。”
“新一代戰略轟炸機怎麼發展,還是要考慮到日後我們要面對的戰爭情況。”
從來沒有脫離實際情況而出現的武器。
“我們日後的戰略重心,必然是在東海和南海兩個海上方向。”
張星揚說完這些大前提之後,老首長點了點頭表示認可。
這些稍微留意一些的人,都能夠看出來。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最先要考慮的就是航程問題。”
航程對於國內的眾多戰鬥機、轟炸機來說,其實都算是一個扎心的問題。
在另一條時間線,轟6的航程問題一直到轟6K和轟6J換裝發動機之後,才勉強解決。
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95噸,最大航程達到了8000公里,理論最大作戰半徑達到了接近4000公里。
在張星揚所在時空中,盛京發動機研究所最近幾年在發動機上取得了不少突破。
轟6H和轟6G都已經換裝了新發動機,航程也已經達到了6500公里,最大作戰半徑3000公里。
如果搭配上即將完成研發的空射型遠端高超音速反艦導彈。
最新的空射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射程在18002200公里之間。
已經能夠對鷹醬的航母戰鬥群,產生致命威脅。
畢竟,一般的航母艦載機預警、攔截範圍不過800公里,再遠就超過航母的打擊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