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嬤嬤帶人送來了飯菜。
一家三口坐下吃起了晚飯來。
飯菜入口,沈氏立時感覺身上的疲憊感都消了不少。
“對了,娘,有個事我想問問您的意見。”沈雙雙忽然道。
一老一少,紛紛望向了沈雙雙。
“是這樣,今兒我找王嬸子打聽李家的事。隨口問了她,她家小寶上蒙學的事。他們家準備送小寶來鎮上讀書。”
沈氏點頭。
“讀書是好事。”應了句。
“嗯。我順帶打聽了下別家的情況,發現作坊裡想送孩子上蒙學的人家不少。”
沈氏抬眼望向了沈雙雙。
“娘覺得,我們在村裡辦個蒙學如何?”問道。
沈氏一愣。
“咱們家在大河村沒什麼根基,要能在村裡半個蒙學,會有些好處。”
沈氏心頭一動。
“可辦學堂,不是件簡單的事。”說這話,便是代表同意了。
沈家就她跟兒媳婦兩個女流,的確沒什麼根基。
要想紮根大河村,對大河村乃至周邊的幾個村形成影響力,辦學堂的確是個不錯的法子。
而且,從長遠來看,透過學堂培養一些人才,對他們自身也有益處。
從中要能出些有能耐的,以後中秀才,甚至舉人,雙方也有情誼在。
一些大族興辦族學,私塾便是這個道理。
聽到婆婆贊同,沈雙雙眸色亮了亮。
“蒙學的話,應該不難。”
“在村裡買個宅子佈置一番,再請個童生過去教學就成。”
“學堂辦起來,對咱作坊裡的員工,束脩減半。咱家以後奴僕多了,要有了家生子,可送去免費入學。”
“附近的村民也可帶孩子去蒙學報名,讓他們自行承擔束脩就行。”
“對了,對作坊裡的一些員工,特別是那些有能力卻不識字的,也可以讓他們去蒙學學些簡單的字以及算術。就當員工培訓了。”
作坊裡有好些員工其實表現得不錯,就因為不識字,許多工作都不好安排給他們。
吳伯不止一次的跟她聊過,遺憾手下識字的人少。
既然不好找這樣的人,那何不自己培養?
沈雙雙越想越心動。
覺得等以後自己有錢了,不止要辦蒙學,還可以辦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