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三世皇帝修行天人三策,以德行治理天下,叛亂逐漸剪滅,九州域才逐漸迎來和平,只不過經此一役,仙秦運朝的威勢大不如往昔,只龜縮在雍州一洲之內,其餘各州逐漸陷入羈縻統治,地方權力也愈來愈大。
……
故魏之地,大梁。
太守官署。
“大哥,好事啊,三世皇帝頒佈科舉,只吸納儒生,這對於我等可是好事一樁。”樊噲大踏步的前往大廳,帶著一臉興奮之色。
雖因為此時沒有迎來秦末逐鹿,勢力沒有洗牌,但不意味著劉邦這些豐沛之人無法從凡俗之中脫穎而出。
在大將軍王翦攻滅魏國之際,將大梁從魏都降為大梁縣,劉邦也被任命為了大梁縣令,經過三百年發展,劉氏一族在大梁和魏國徹底紮下跟腳,根基愈來愈龐大。
“四洲叛亂,天下雖定,但此刻的朝廷……”
劉邦捋著鬍鬚輕笑一聲,若是始皇帝嬴政在位,他斷然不可能有不臣之心,可現今的仙秦運朝經過四洲叛亂,實力大損,又經過三世皇帝子嬰繼位,早就威望不如往昔。
如果說原先的朝廷對各地方的統治力是十的話,如今的朝廷對地方的統治力度只有不到三!
一來因受限於從封建制轉為郡縣制,對於縣令、郡守等地方官吏的任命和往昔的封侯差不多,沒有固定的輪調製度,一干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地方官吏在當地勢力坐大,二來……就是現在已經非是先前的凡俗世界,官吏有了修為,壽命遠超凡人之壽,例如劉邦,已經有三百四十多歲,但仍然正值壯年,可仙秦卻因為種種原因,換了兩人帝王,現在是歲數不滿五十的三世皇帝子嬰統治……
當然,若是朝廷還有那些故舊官吏的話,這些地方勢力坐大可能會往後再延遲,不至於這麼快就爆發出來,但三世皇帝子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這些故舊朝廷官吏離職棄官,導致朝綱陷入了一定的混亂之中,趁此之機,地方勢力迅速擴大!
現在地方勢力雖然還沒有能力和朝廷對抗,可陰奉陽違卻是再容易不過了。
“曹參,我打算前往參加科舉,不知可行?”
劉邦眯著眼睛,細細思索一會,對著身旁的佐吏曹參說道:“陛下降旨,讓天下儒生參加科舉,從而授官,以此填塞各處官職空虛,這是個好機會!”
“陛下……可沒有說參加科舉限定年齡,或者不允許在職之人參加科舉!”
“以我修為,奪取頭名應該問題不大!”
他緩緩說道。
“大哥,你好好的縣令不當,去參加什麼科舉?這不是捨本逐末嗎?”樊噲大驚失色,要知道一旦劉邦去參加科舉,要是被別人趁機抓住機會,削了官職那可就不妙了。
“大哥所言……”曹參抿嘴細思了一會,回答說道:“大哥所言,確實有可行之法,陛下求賢心切,必不會阻礙此法,另外宰相起於州部,如此一來,也可緩解與地方矛盾,相信朝中有識之士,定會依此例而行。”
“宰相?”劉邦嚇了一跳,連連擺手,“我就是一個小縣令,官職低微,參加科舉,也是為了獲得晉升之機,宰相,不可能,不可能……”
樊噲聽到曹參這麼一說,咧嘴一笑,“依照大哥的才能,別說宰相,就算是皇帝也能坐得,區區一個宰相,還配不上大哥的位置!”
“慎言!”劉邦立馬喊停樊噲,雖然他心裡也是存著想當皇帝,但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宣之人口,也就是現在大廳都是自己人,要是被別人聽見,不說官職保不保得住,就連性命可能都有危險。
一步步來,真有那個當皇帝的實力,那麼自己也不會推辭。
“是!大哥!”樊噲心中一喜,劉邦說‘慎言’卻沒有呵斥自己,明顯是心存野心,他作為劉邦的連襟,可是知道劉邦本事的,日後定會出人頭地。
現在雖然看似是一介小小縣令,可天下也不過幾十郡縣,縣令也不過數百人,而能在這大梁膏腴之地當縣令,一直未曾調離,這就是本事!
而且劉氏一族繁衍至今,人才濟濟。
休說一介宰輔,就是皇帝也當得,這可不是樊噲為了捧劉邦,而是他心底裡就是這麼認為的。
“大哥若有圖皇帝之志,科舉是必行之路。”曹參若有所思的看了劉邦一眼,湊到跟前,低下聲音,提醒道:“以大哥威望和功績,入朝之後再外放,必定是一大郡太守,以此為基,封土建國,帝王之業不遠矣!”
“當真?”劉邦有些心動起來。
他先前說自己要參加科舉,可也只是為了獲得晉升之資,現在曹參直接指出了一條明路,就是參加科舉,獲得朝廷職位,然後外放為官,這樣一外放,必定是郡守起步,也不可能是縣令或者郡中的佐官,如此看來,這計劃真的有可行之處。
“為一郡長官……”劉邦嚥了咽口水。
作為縣令,他可是知道仙秦運朝在此前一直是強中央,弱地方的政策,地方上駐紮的秦軍數量不多,因為一旦駐紮的秦軍數量太多,容易致使郡守獲得權力太大,對朝廷產生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