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水泥,蘇衡玉還在南宜城這邊重新開了玻璃工坊,因為先前在京郊開辦的那所玻璃工坊的經驗,南宜城的玻璃工坊開辦得更加順利。
此地人煙不多,到處都是可以利用的荒地,所以蘇衡玉很順利就找到了合適的工坊地址,有水泥這種好東西,工坊的修建很迅速,並且這裡的工坊比京城那邊的更大。
有了之前的經驗,這回的工坊蘇衡玉帶著工匠們一起規劃了一番,將其修建得更加合適和完善。
邊關這邊民風彪悍,像是京城那邊流行的精緻器具,在邊關這裡其實並不風靡。
況且南宜城這邊的百姓遭受了多年的匈奴之痛,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幼子,家家戶戶基本沒什麼存銀。
蘇衡玉便沒將主意打到周圍縣城的百姓身上,而是再次向魏帝提出了請求。
她在奏摺中提出,京中的工坊可以專門做外邦的生意,而她這邊的工坊則是官府經營,只做大魏人的生意。
她向魏帝保證,這些玻璃製品的盈利只留下一半作為建設南宜城的儲備金,另一半則交到國庫。
魏帝本來也存著扶持邊關的意思,自然也願意幫蘇衡玉一把,況且對方都提出會叫出一半盈利了,他當然不會將到了口袋邊的銀錢往外推。
邊關這邊其實情況十分複雜,前些年匈奴不斷扣邊,將周圍的縣城染成一片血紅。
是謝家人放棄了在京城的安逸生活,毅然決然地來到了邊關,組建了謝家軍,始終鎮守此地,不再讓匈奴進犯一步。
但先前那麼多年的悲慘經歷,讓不少百姓都對邊關產生了恐懼。眼看著邊關的大小城池不斷有百姓流失,這些屬於大魏的土地都快要變成荒原。
沒有人的城池算什麼城池,沒有人的土地,只會被旁人佔據。
為了避免他們好不容易搶回來的土地,被匈奴那邊奪走,朝廷只能推行百姓北遷的計劃。
只是這計劃僅僅開了個頭便沒了下文,首先是朝廷當時國庫不豐,他們掏不出給百姓北遷的補償,只能不斷口頭鼓勵百姓們前往邊關居住。
百姓們又不是傻子,北遷需要他們離開故土,路上還得走那麼久,不知道要花費多少銀兩。到了北地不僅每日都要擔憂自己的性命,不知道匈奴何時會來犯。
他們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卻半點兒好處都沒有,這些百姓當然不願意。
少數一些想要去碰碰運氣的,最後也難以忍受北地凌冽的風,很快就退縮了。
故而邊關這邊的人越來越少,邊關地區始終不見起色。
如今若是蘇衡玉的辦法起了效果,讓邊關逐漸繁華起來,那到時候百姓們不用朝廷勸說,就會主動前往南宜城等地,為自己謀求活路。
久而久之,邊關發展起來了,一旦匈奴那邊又鬧事,謝家軍想要臨時招募兵士也更方便些。
且邊關繁華,前去做生意的人也會變多,最會逐利的糧商們定然也會前往,如此一來遇見什麼意外,謝家軍臨時購糧也有地方。
邊關那邊的稅賦已經多年沒有交過了,蘇衡玉如今不過只拿出兩樣東西來,就能盤活南宜城的市場,給大魏帶來利益。
魏帝思來想去,也沒辦法從中找出缺點來。
如此,他連朝中的官員都沒通知過,便大筆一揮,允許了蘇衡玉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