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認確鑿的說法沒有,猜測還是有一些的。
大體分為三類。
一類是“堂號說”。
有人說,古月軒是乾隆皇帝的一個堂號,曾經在裡面讀過書,後來還有宮廷畫師在裡面繪製過琺琅彩。
還有人說,古月軒,是清宮收藏琺琅彩的地方。
這個“堂號說”,孫中原不怎麼相信,因為如果真有這樣的地方,是能查到的。
一類是“人名說”。
有人說,“胡”是畫師的姓氏。因為琺琅彩瓷器的畫片兒上,常會出現兩個小印章:金成、旭映。這兩個小印章,常常和畫片兒沒關係。所以有人推測是人名,很可能是叫胡金成,字旭映,或者有一個人姓胡。
“人名說”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一個姓胡的工匠對琺琅彩有很大的貢獻,原先就是琺琅作的。
“人名說”,從側面能說明為什麼只會在民間流傳,卻沒在史料上出現。但是孫中原也不信,因為琺琅彩是宮廷奇珍,哪個大膽的工匠敢冒如此大不韙透出風去?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代一位收藏大家推測的。古月胡,因為琺琅是來源於國外,外國人,可以統稱為胡人,民間如此給琺琅彩一個“別名”,倒是有點兒可能。
孫中原上大學時,經常翻查資料,這個說法,算是他比較相信的一個說法,雖然也沒有確鑿證據。
古月軒,成了一個謎,眾說紛紜,卻又沒有統一認定。
甚至,民間還出現過帶有紅色款“古月軒”的鼻菸壺,有琺琅彩瓷器的,也有料器(注:一般指特製玻璃器,有各種色彩,不透明)的。孫中原認為,應該也都是仿品罷了。
但即便是這樣,古月軒卻成了圈裡公認的一個別稱。這個別稱,語焉不詳,不通不實,琺琅彩瓷器上也沒出現過,但卻讓人有一種“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感覺。
華夏的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有時候也特別愛玩兒虛的,反而成就了一種別樣的美。
這件琺琅彩水盂,讓孫中原難以抗拒,能不能真的上拍不好說,但是上手看一看的渴望還是很強烈的。
“吳老,這東西,什麼時候我能親眼看看?”
吳老笑道,“這東西還沒回國呢!”
嗐!孫中原一聲苦笑,這老人家也忒心急了點兒,“吳老,還沒回國,怎麼能上拍?”
“這是我一個老友在倭國撿漏的東西,已經到手了!他明天就會帶著回國,而且委託我幫忙找一家靠得住的拍賣行!”吳老補充道。
孫中原心想,吳老是太喜歡這把裴旻劍了,雖然自己已經明確表示不會賣,但是他還是想盡一切辦法和自己拉關係。
同時,這個吳老有如此眼力,還有這樣的人脈,恐怕身份很不簡單!而且,從種種跡象表明,不是個老奸巨猾的主兒。
要不要把這裴旻劍借給吳老賞玩一段時間?孫中原起了這樣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