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發黃的書紙,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殘了!
書頁邊上,都有火燒的痕跡。所幸,最厲害的也就是到了印刷字型的邊緣,沒有破壞詩文內容,而最輕的,也就是燒損了邊緣一點點。
“各位爺,這些刻本書頁,莊家也讓多說兩句,本來得到的是多半本殘卷,有近百頁,但是除了這二十五頁,那些都殘得太厲害,最輕的也是損了一小半。莊家做生意,求精不求量,只拿這二十五頁輕殘的來讓各位爺過目!”
老陸侃侃而談之後,“好了,各位爺請仔細觀看。”
鄺西寅最不通的就是書畫和刻本,這東西,極少有從土裡出來的。所以,他瞅了幾眼便先走開了。
孫中原看得時間也不長,他是恰恰相反,很快就看明白了,隨後也回去了。
他們兩個坐在沙發上,點了煙,竊竊私語。其他人還都在圍著看呢,其中還有要求老陸拿起來看兩面的。
“古本?”鄺西寅問道。
“這不是一般的古本,是南宋刻本!”孫中原肅然。
“宋本?”鄺西寅不懂古籍刻本,但是對於宋刻本自然還是知道的,“可惜,既不是一本,就連這些書頁也是殘的!”
孫中原輕輕搖頭,“宋刻本和宋刻本也不一樣。這是南宋鹹淳廖氏世堂刻本《昌黎先生集》!下面的那些名字,就是刻工的名字。”
判斷《昌黎先生集》,是從詩文的內容,判斷南宋刻本,可以根據紙張、版式、墨色、字型等等。這“世堂”兩字,則點明瞭出處。
同時,那個“汪士鍾印”,則是收藏這刻本的印章。
汪士鍾是清代的藏書家,最大當過戶部侍郎這樣的副部級高官。他的父親叫汪文琛,是做布匹生意的,很有錢,也很喜歡藏書。
這爺倆不太缺錢,又都喜歡藏書,所以收好書的時候,不惜工本,有大量精品藏書。
能被他們看上並加蓋藏書印的,肯定沒差的!
“這古籍刻本上的眼力,也是徐黑子教給你的?”鄺西寅笑問。
“他教過一部分,但更多的是嶽老教的。”孫中原如實回答。
“嗯,嶽樹仁這老夫子,古董不行,古書應該沒問題。”
孫中原深吸一口眼,“這二十五頁書紙,價兒低不了,我們收不收?”
在古籍善本市場上,宋代刻本的地位高高在上,在明代,就號稱“寸紙寸金”。如今在古玩市場上,宋代刻本實在是難得一見,如果以頁計價,一紙萬金毫不為過。精品宋刻本,一頁紙飆到五萬也不是沒出現過。
這二十五頁南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書頁,是出自廖氏世堂的精品刻本,如果不是因為殘缺,恐怕在市場上就是一頁五萬左右的價格。
不過,殘了就是殘了,雖然沒有影響到字型,估計連半價都值不了,但是,一頁兩萬,必定是會有人願意收的。
這二十五頁殘了的書紙,如果出現在垃圾堆裡,估計收破爛的都不會要。但市場價值,卻能到五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