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陸出來之後,眾人都知道,這一次他自然不會多說什麼了。
不過,老陸的表情之中,似乎帶了點兒不平穩的跡象。兩隻手下意識地在身前輕輕握合了一下,才開口道,“多謝各位爺捧場,咱們繼續看第三件!”
這是一件瓷器。
琮式瓶,有個二十多厘米高。
顧名思義,琮式瓶,就是像玉琮的瓷瓶,方柱形,上下各有圓口;當然,既然是瓷瓶,不能像玉琮一樣貫穿圓孔,下面是堵住的,肯定得有瓶底。
琮式瓶的燒製,一般認為是從南宋開始的,南宋官窯和龍泉窯都有燒製。元明清三代,沒有斷檔,而且,燒製的窯口也不少。
而在清代,瓷都官窯也曾經燒製過琮式瓶。
琮式瓶的整體樣式,一直沒什麼太大變化。不過在清代,瓶身的紋飾逐漸產生了一些變化,後期出現了將瓶身橫紋演變成八卦的八種符號紋飾的八卦琮式瓶,有人也特別將這種琮式瓶叫做八卦瓶。
本來呢,在座的都是好手,上一件琮式瓶,很容易就可以根據胎、釉、紋飾、痕跡、包漿來斷代和判斷價值。
但是,這件琮式瓶,卻不一樣。
因為,周身塗滿了綠色油漆!而且,有些地方還有硬結的土層。
這說明,這東西也是從地裡挖出來的,但肯定不是盜墓,因為塗抹油漆的法子,多半是發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那個年代,“破四舊”,不少好東西砸的砸,毀的毀。有些人就用刷油漆的辦法保護古玩,刷上一層油漆,這就好說了,就說新買的瓷器,為了耐用或者好看之類的刷上油漆,一般不會太過引人注意。
八十年代古玩市場初興的時候,市場上出現了不少刷油漆的瓷器,紅漆綠漆黑漆都有,後來,圈子裡給這種瓷器弄了個說法兒——掛袍。
華夏人喜歡這種藝術化稱呼,如果東西本來就珍貴,這種說法的確是很貼合。
當然了,實際保護下來的東西還是有限。要不然,如今市面上的真東西,也不會這麼少。
清末外國列強打進來之前,華夏的古董流出去的是很少的。從清末到民國,是華夏古董流失的一個高峰期,主要是被搶走和買走了。
而始於1966年的那十年,古董遭遇的,則是滅頂之災,大量的古董直接被毀掉了。
當時,家藏古董珍玩的,往往是“成分”不好的,不光有人去砸去毀,為了避貨,往往是自己的動手!下水道里撿到什麼金飾玉件的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而大件的瓷器,還有不好處理的字畫,都是砸了,燒了。
孫中原曾經聽徐北武說過,當時有的人家砸東西能砸一晚上,有的人家燒字畫燒了好幾個小時,附近的人還以為著火了,提著水桶就砸門。
那十年毀掉的東西,如今的拍賣會與之相比,簡直就是小兒科。
能用“掛袍”的方式把東西保護起來,那就是膽子大的。
不過,這件掛綠袍的琮式瓶,還帶著些許土層,說明還被埋起來過,現在才重見天日。
這樣見不到真面目的東西,實在是不好判斷了。從南宋到清代,跨度近千年,從官窯到民窯,都曾燒製過琮式瓶。這裡面的價值差距大了!
比如,如果是南宋官窯的琮式瓶,輕輕鬆鬆過千萬,如果是清代民窯的琮式瓶,做工粗陋的話,可能都過不了千。
一看這麼一件東西,那個有點兒咋呼的絡腮鬍子,直接開口道,“老陸,今兒這席,還有不說什麼餡兒的包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