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箭體隨著海水起伏了好幾次才慢慢平靜下來,同時箭體側方的洩壓孔開始工作,釋放出仍未用盡的燃料。
林炬拿起艦長專用望遠鏡仔細觀察著火箭外表面,沒發現什麼異常後就耐心地等待燃料釋放完畢。
回收中最害怕的就是最後倒下來的這一下,近一百米高度倒下來會產生極大的橫向載荷,雖然有固體火箭減速,但依然不能保證完全沒問題。
濺海後的一級按計劃會被拖到瓊州的火箭轉運碼頭,送進專用的移動浮船塢。
在那裡它將會被進行整個箭體的探傷工作,一些小的結構缺陷可以修復,評估依然可以複用後就等待整備進行下一次任務。
不過在昨天謝廖夫和他提起了長征十八號極其複雜的發射準備過程,然後表示火箭建造成本佔據總髮射費用只有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是燃料的製造和運輸費用,再三分之一是其他。
由於昂貴的固體助推器和二級火箭都不復用,所以回收一級所佔據的效益也遠沒有其他火箭那麼可觀。
要不是重新制造比較費工時和場地,其實不回收反而能省心一些……
“怎麼沒人去撈?”
林炬剛剛放下望遠鏡就聽到了張正的疑惑,於是笑著解釋道:
“雖然你現在看不到冒白煙了,但其實燃料箱裡依然存在很多殘餘的氣體,火箭內部儲存有化學反應裝置,將會產生氮氣慢慢把那些殘留氣體排出去。
這差不多要半個小時才能排乾淨,貿然去拖會有風險。”
“我知道了,這是一枚液氧液氫火箭,很容易爆炸是不是?”
“就是這樣。”
張正一臉原來如此的模樣,然後讚歎道:
“這枚芯級的尺寸如果換成軍艦估計有三四千噸,我剛剛相當於看到一艘護衛艦從太空完好無損地落了下來,這真是不可思議。”
“可這麼大的火箭能送到太空的載荷也只有800噸,連‘艦’的門檻都夠不到,只能算‘艇’,人類的宇航技術還是處於早期階段,克服重力需要付出太多代價了。”
林炬的說法讓張正很意外,不過卻贊同地點了點頭:
“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悲觀……不過似乎真是這麼回事兒,前進號那麼大的空間站才只有50名船員,全世界上過太空的人加起來都不到一千人。”
林炬:“所以即使全人類組建一支太空軍,總編制也就頂多三個營,太空軍普通士兵至少也得是個少校,不然總司令授中校都困難。”
張正:“……”
“不過我有預感,太空軍應該不會離我們太遙遠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