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流85%,結束轉向修正!”
一連數個播報幾乎毫無延遲地接連響起,佘院士當即就感覺腦袋有些發昏,他只知道這些和預期不一致,火箭出事了。
但訊號沒有丟失,地面跟蹤畫面中也沒有看到龐大的火箭突然炸開,依然是那樣不斷地持續上升,而且已經開始沿著地球自轉方向加速。
回過神來時謝廖夫已經不知道什麼時候站在了他旁邊,冷峻地注視著大螢幕上閃過的一連串資訊。
那些是火箭飛行計算機發回來的資料,在他看來比起人工播報有用得多。
“一點小問題。”
他的聲音沒有任何感情波動,但卻讓佘院士大大鬆了口氣,這才能夠定神去看已經被記錄下來的異常日誌。
剛才的提示都在指一件事:上升速度太高,比預期中高了近20%。
但這並不是因為有發動機出現故障,火箭飛行計算機只用了1秒鐘就完成了排錯,然後果斷降低推力。
因為初始速度不同,飛行計算機調整了發動機的節流區間來控制飛行軌跡保持不變,按照發回的結果大致會在分離時給一級多留出2%的燃料,這差不多可是120噸燃料,所以肯定是哪裡有問題。
“發射箱,我們少算了發射時的附加推力。”
謝廖夫已然想到了原因,低聲解釋道:
“火箭從那裡面發射本來就因為燃氣的聚集會增加推力,被汽化的海水也能提供推力,浮力作用的速度也比想象中的快一些,我們現在的計算機很難區模擬如此複雜的流體力學問題,所以事先模擬時並不準確。
不過我相信飛控能夠調整過來,這些多餘的燃料足夠芯一級在助推器分離後多工作5秒鐘,又能多把十幾噸載荷送上去。”
“是這樣,應該是這樣。”
佘院士點點頭,流體計算全靠經驗,出現誤差也在預料之中。
不過他現在更感覺到的是自己的遲鈍,可能是因為幾天來不眠不休的工作,也可能是本身年齡已經到了,他的反應速度不算是一名合格的總指揮。
與他相比謝廖夫卻出乎意料的冷靜,這是一件好事。
這樣的人才應該來航天局——他這幾天展現的工程管理能力甚至都不亞於錢老,應該帶領一個龐大的集體前進。
謝廖夫並不知道佘院士的想法,依然嚴肅地監視著火箭的飛行狀態,由於發射初速度就很不小,長征十八號進入太空比起一般的小型火箭還要快得多。
發射後110秒,四枚固體火箭助推器才在65公里高度分離;
發射後160秒,芯一級39臺發動機關機,從95公里高度分離開始下墜。
剩下的二級帶著九章號飛船不需要繞著近地軌道旋轉加速,直接全力向著月球衝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