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岡田:“是的,它距離我們太遠了,不過核動力最大的好處就是電力充足、平臺夠大,我們使用的高增益天線絕對是所有深空探測器中最大的,即使在這麼遠的距離上依然能夠穩定通訊,並傳回清晰的影象。”
“外界只知道它能在2018年的10月抵達,這一年的時間裡我們可以放心地對火星展開無死角觀測。”
謝廖夫在電腦上調出了“離火”的軌道路線,準確無誤地經過了火星南極的“零號平原”。
1832年,德國天文學家威廉·比爾和約翰·海因裡希·馮·馬德勒在火星表面發現了一個形似“A”的地形特徵,然後就以它為特徵制定了火星的0度經線。
東經73度,南緯69度,這兩組數字是基地的最高秘密,比起任何技術都要更加靠前。
因為它的存在準確無誤地說明了一件事:宇宙中極有可能存在外星人,而基地則可以確定絕對有。
好在零號平原所處的地方是火星南極,比起國際上的火星探索熱門地點烏托邦平原很不顯眼,幾乎是南北兩個方向。
而現在,“離火”就將動用其上搭載的探測器進行持續一年的仔細搜尋。
“離火”雖然重量和空間充足,但卻十分擁擠,因為它擠下了幾乎人類能想到的所有探測裝置。
除了常見的所有頻段電磁波和射線射線探測,它還搭載了鐳射干涉引力波探測裝置。
去年的2月,阿美LIGO鐳射干涉天文臺第一次探測到了明確的引力波訊號,那是由兩顆以二分之一速度相撞、直徑150公里的黑洞產生,發生在約13億年前,經過了漫長的旅程第一次使人類確鑿地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
也只有如此大的能量釋放才能產生可以被顯著探測的引力波,地球圍繞太陽運轉時產生的引力波功率都才約200瓦,科學家用了整整100年,不斷提升著引力波探測器的靈敏度。
“離火”上面的當然不是地面上那些由相隔數公里鐳射束陣列組成的超高靈敏度探測器,僅僅是一個聊勝於無的小玩意,如果它能探測到那麼地球肯定也能接收到——頂多是早一些而已。
謝廖夫等了十分鐘,地面終於接收到了來自“離火”的圖傳訊號,然後用了約9分鐘的時間才完整地接收完第一張圖片。
那是一顆泛著紅光、但表面更接近橙黃色的星球,探測器超大直徑鏡頭拍攝的照片非常清晰,完全展現著火星表面豐富的細節。
不是表面充斥仿若岩漿一般流動大氣、盡顯暴躁的金星,也不是孤寂到絕望的月球,而是一種透露著平靜的荒涼,輕易就能看到已經能幹涸了不知道多少億年的巨大河床。
肖岡田欣賞著震撼人心的巨幅畫面,好半天才回過神在其上面找到了零號平原所處的位置。
“週期是差不多9個地球日,還要三天探測器才能執行到零號平原的正上方。”
謝廖夫:“時間還是太緊了,還是應該扔個著陸器下去。”
肖岡田:“最快明年6月底之前,機器人就會站在火星的地表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