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踵州,一路順利。李覺大約不知周海何時回,路上才沒有遇見李覺等賊匪。周海歸之,當天下午,袁仲、傅權來稟報。
兩經過打聽,把四位知府之喜好,摸得一清二楚。
葛州知府叫鄧慎,就如他名字那樣,做事很謹慎,喜歡美女;竇州知府叫王良,人品稍好,喜歡喝酒;桐州知府叫劉佩,喜歡古董;踵州知府叫沈南,這是知道的,喜歡種花。
周海聞之,大喜,給了兩人二十兩賞銀。
張翠說:“既然四位知府,喜好各異,還是分開請吃飯。若把他們請在一起,省事是省事,但四位知府,都是主賓,座位不好安排。”
周海喝了一口茶,沒有先說話,只聽張翠細說。
張翠說:“皆為貴賓,級別相同,都該坐上首。但上首隻有一個位,讓誰坐誰不坐,都不合適。因主題不突出,反而弄巧成拙。”
袁仲說:“太太說得對。請在一起,恐怕容易得罪人。”
傅權說:“把四位大人都請到一塊,說話也不方便。因為商團跟各州情況不一,只有分開請,各說各的,所以才有效果。”
周海然其說。
利用了好幾天時間,周海把沈南、王良、劉佩、鄧慎四位知府,分別都請到周府上來。
大方設宴,傾情招待。
當然,每餐都離不開美酒,也離不開美女。美女加美酒,是請客的標準配置。因此,四位知府吃喝得極其開心。
酒足飯飽。之後,分別都送了五百兩銀子。
除了銀子之外,投其所愛,還分別贈送禮品。
送沈南一株奇花異草國蘭,送王良一罈多年窖藏的醇味美酒,送劉佩一套值錢的古董玩物,送鄧慎一位絕色美女。
四位知府,領著銀子禮品,都高興而歸。
周海聽說竇州知府王良,寫得一手飄逸的毛筆字,書法盛名,一般人還得不到王良的墨寶。於是在宴請王良過程中,特意央求王良給予賜字。王良爽快點頭答應。
周海立即叫僕人取來文房四寶。王良飽蘸筆毫,寫了“周府”二字。周海叫人雕刻起,掛於大門上方。王良又寫了“厚德載物”四個大字。周海又叫人裝裱起來,掛於書房顯眼之處。周海送給王良一百兩銀子,作為潤筆費。王良毫不遲疑地收下了。
王良祖籍在庸州。其父親,是朝廷大臣。不久患病,不幸離世。
王父離世之時,王良才八歲。長臉大鼻,相貌奇偉。卻還不太懂事,看不出來有啥特別之處。
但等到王良長大成人,身材偉岸,身高約八尺之許。偏偏喜愛讀書,詩作辭賦,富於文采,語言驚人。又善長書法,毛筆寫得一流水準。
可以說,王良在當地,頗有小小名氣。
當時,按朝廷規定,子承父蔭。於是,王良被安排進了匡縣衙門,當了一名小書吏,整日裡抄寫文書。
當時,縣衙裡面,普通小吏,薪水微薄,收入不高。穿戴極其普通,出門乘車,都是小馬車,不飾紋彩。但只有王良這人,車馬鮮明,講究穿戴。
為啥?因為王父去世之後,給王良留下了一大筆錢。
王良家門前,長年累月,車騎交錯,冠蓋如雲。賓朋好友,往來不絕。王良又特好飲酒,常大醉而歸。
然而,常因飲酒而誤了公事。
頂頭上司名叫張醵,為主簿之職,對王良強烈不滿。王良是朝中大臣之後代,張醵對王良無可奈何,於是張醵就向縣令告狀。
縣令名叫趙略,拿王良也無法,將王良告到知府那裡。知府名叫王凌,是一個飽學大儒,也是王良父親之摯友。
王父臨終前,曾將兒子委託給王凌,請求刻意照顧。除這個原因以外,王凌優禮賢士,對王良的能力尤其看重。
趙略求見王凌,具說王良其人,抱怨說:“王良是一尊大菩薩,我這裡廟太小了,容不下他。知府大人,請你把他調走吧!”
王凌呵呵一笑,說:“你別對王良太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