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到2007年。
七年的時間,聽起來還頗有點漫長。
2000年還在唸小學六年級的,2007年已經完成了高考。
但對於中國航天人來說,卻是必須要爭分奪秒的。
“這裡面,不僅僅有我們自己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還需要面對隨時都有可能的禁運和技術封鎖。”
“你們那一代人被各種卡脖子了,是嗎?”
“對,首當其衝的就是銣原子鐘。”
“銣原子鐘是用來幹什麼的?”
“銣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為核心的星載配件。一臺符合導航衛星要求的銣原子鐘,必須要做到一百萬年的誤差,在一秒以內。”
“呃……一百萬年,彼岸都不知道找到多少個了,人類如果還存在,應該也早就不生活在地球上了,計較那一百萬年分之一秒,有什麼意義?”
方原很是有些不以為然:“梁老頭兒,你不能把你的父輩對於精準授時的渴望,強加到衛星身上。”
“小娃娃,你14歲就能考上大學,該不會真的是走了什麼後門吧?”梁天對方原的只是儲備,提出了一些質疑。
“我有沒有後門可以走,您老難道不比我更清楚嗎?”方原瞪著眼睛有點生氣。
“誒呀,你看我這老眼昏花的,小方原是研究材料的,不是研究空間技術的,我差點給忘了。”
梁天在地球上給年輕人講課,從來都沒有遇到過剛剛這樣的問題。
有腦組的一代,常識是每個人都自動掌握的,但很難做到術業有專攻。
方原恰恰相反。
他能把自己的領域,研究得非常極致。
對於很多同齡人自動觸發的常識,又一無所知。
方原斜著眼睛看梁天,一句話也不說,只用眼神表達自己的態度。
梁天很耐心地給方原做了一番科普。
衛星能夠實現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時間的計算。
從衛星發出訊號到使用者端接收到訊號這一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可以推算出衛星和使用者端之間的距離。
以這個距離為半徑,可以形成一個虛擬的球體。
當使用者端同時連線4個不同位置的衛星形成4個虛擬的球體就會有一個交匯點。
這個交匯點便是精確的位置所在。
位置是空間,但這個位置,是透過時間來測算距離的。
銣原子鐘的精準程度,決定了導航的精準度。
說完這些,梁天看向方原,出聲問道:“小方原,老頭兒這麼說,你可還明白?”